8%的遗憾在哪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01:29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8%,这是国家发改委预期的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细心的水皮注意到,和2004年公布7%GDP增长预期口径不一样的是,这一回,8%之后有了一个“左右”的后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恢复“8%左右”的表述本身就意味着8%不是一个最后的答案
关于“左右”两个字的解释,水皮早在2004年3月12日的杂谈中就已经涉及过,杂谈的题目是“7%决不会是最后的答案”。 “7%究竟是高还是低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文的修辞是最讲究的,很多地方需要翻译,就说加不加左右两个字吧,加和不加反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加,在争取达到7%的状态下,这个左右,实际上有意义的是右而不是左,是一种心中留有余地的反映;不加,李德水的解释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反映的是一种调控状态、心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要加上左右两个字,那么要追求的决不是右而是左。” 左右了半天,“水皮现在担心的是这个宏观调控的目标可能不是订的高的问题,而是订的太低的问题,不是做不到的问题,而是能削减多少的问题。” 事实证明,2005年GDP的增幅官方的数字是9.5%,不但远远超过7%的预期,而且超过了我们宏观调控达到9%以内的期盼。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预期数字和实际数字的巨大差距说明的又是什么问题呢? 说明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我们的宏观调控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73亿元,增长了25.8%,增幅仅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却上涨了3.9%,高于3%的预期。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能在2003年达到9.1%的增长,60%的贡献来自于投资拉动,消费的作用不到40%,而投资的主要增长又体现在房地产、汽车、石化等部分。在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四大行业中,除电解铝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投资回落较大外,其他三大行业的投资和产品价格不但没有明显回落而且还屡创新高。以房地产为例,上海内环路的平均房价已经超过1万元,购房者中70%为外地的投资性买盘,抢房之疯狂已经达到房地产商害怕出人命而不敢开盘的地步,上海如此,全国各地的平均涨幅也达到13%。房地产投资热,必然带动钢铁和水泥的投资热,2004年3月铁矿石的价格较上年上涨25.9%,而2005年3月,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已经上涨了75%。 究竟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能源的消耗从而造成电力供应紧张,还是因为电能源供应紧张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究竟是因为三年停建规模以上的电站电厂造成了电力供应紧张,还是煤电运的矛盾导致了现在的缺电;我们感受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拉闸限电。不但工业用电受限制,居民用电也受限制,不但江浙沿海地区受困扰,而且湖广这样的内陆地区也受困扰;我们现在接收的信息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拉闸限电在2005年还要继续。 说明的问题之二就是我们的宏观调控指标和实际的经济运行走势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是有规律性的,一旦景气周期启动,那么就有强大的惯性。”水皮之所以得出2004年“7%决不会是最后的答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轮投资冲动既有地方政府的引领,更有民间资金在寻找出路,外商直接投资在赌中国人民币升值,2002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2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03年达到535亿美元,2004年达到606亿美元。把GDP增长定在7%。更多的是一种愿望,而愿望是不能当作现实的。 如果把愿望当现实,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围绕7%而定的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指标都会面临失真的危险。或者是财政增收的温度远远超过我们的计划,大量资金出现体外循环,或者是因为配合7%而定的货币投放不足,银根紧缩过头,导致2004年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1.4%,完成预算的111.8%,其中,中央财政完成预算的109%,地方财政完成预算的112%,显而易见,预算的数字过低。 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GDP呈现一个上升态势,2001年是7.3%,2002年是8%,2003年是9.1%,2004年是9.5%,2005年会是8%吗? 其实,8%的保守性是有目共睹的,制定宏观政策时,谨慎一点也是可取的,水皮担心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16%的预期控制不住,而货币供应增长15%的预期又会造成资金贫血。 值得一提的是,GDP9.5%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如果根据全国各地上报的数字相加,那么这个数字就是13.4%,也就是说比9.5%高出3.9个百分点,折合成人民币相差26582亿元。换句话说,地方政府统计的GDP中注水量达到40% 数据注水不可取,指标缩水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