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5年两会与中国经济 > 正文
 

理顺价格机制 完善宏观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 00:56 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04年的工作时,首先讲到宏观调控;展望2005年的工作部署,第一个方面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由此可见,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将继续2004年的经济政策。

  那么,如何理解宏观调控的重大意义?换句话说,宏观调控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一些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单从数据看,中国经济的“热度”着实不低。2004年GDP增长率为9.5%,比宏观调控之前的2003年的9.3%的增长率还高,更高于7%的预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25.8%,并且还有反弹的可能。通货膨胀率高于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9%,反映生产资料价格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涨幅更高。宏观调控的目标,似乎是使这些数据降下来,帮助中国经济“降温”。

  但这样理解宏观调控,会引起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对中国经济过热的判断;二是对宏观调控效果的评价。

  实际上,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所言,9.5%的增长率有其必然性,基本上是20多年来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潜力。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无意于——也不可能——压低目前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温总理提出“经济应有较快发展”;今年的预期增长率定为8%左右,高于去年的7%。

  因此,不能将宏观调控的目标简单地理解为抑制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避免“经济大起或大落”,防止经济发展链条出现断裂。

  目前来看,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但农业电力、能源、交通等基础性产业的发展滞后,未来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阻碍经济增长。这个矛盾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煤电油运紧张”。

  2004年的宏观调控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也将遵循这个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可以理解为,促进基础性产业快速发展,并改变高耗能的增长方式,实现各产业之间均衡发展。

  但这不能靠总量控制,因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同样可能减少基础性产业的投入。宏观调控坚持“有保有压”是正确的方向,但“有保有压”也宜先发挥市场的作用。

  均衡发展要靠价格机制的完善。产业之间以价格为联系纽带,价格是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一种产品价格上涨,相关投资就会增加,供给能力提高;一种产品价格下降,产量就可能下降。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只要价格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无需政府干预,市场就能实现均衡。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如果价格能够很好地传递信息,那么,当基础性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大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会上涨,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增多,发展速度加快;而制造业会因为能源、交通成本的上升而盈利减少,投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下降,或者制造业降低能耗以减少成本。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很快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价格没有很好地反映基础性产品的稀缺程度。多年以来,很多基础性产业受计划控制,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动,或者因为有国家投入,成本核算不够清晰,形成了偏低的价格,比如电力和运输都存在这种情况。偏低的价格没有及时给出扩大投资的信号,积累到现在,基础性产业就成了发展瓶颈。而制造业也因为低价而没有感受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急迫。

  去年以来,农业、电力、能源、交通等产业的产品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各产业之间的相对价格逐渐理顺,这将使这些基础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当然,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但可以预见,在需求充足的情况下,只要改善价格机制,使之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就能促进各产业比较均衡地发展。

  我们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看作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之一,那改善价格形成机制就是宏观调控的中介目标。改善价格形成机制更能有效地促进宏观目标的实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