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防止拉美陷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07:16 中国青年报 | |||||||||
孙秀岭 “让农民到城市里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要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在热议“三农”时都表达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之一(综合3月6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的消息)。
转移农村劳动力,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提高农民素质,还能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有可能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农产品成本会大大降低,可谓一举多得。笔者长期关注“三农”问题,采访过近千个乡村,也赞同这些观点。然而,有些地方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惟一途径,“农民进城”成了农民增收的惟一办法和官员的最大政绩。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当城市发展及其相关产业跟不上“农民进城”的步伐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南美国家的人均GDP刚跨过1000美元关口,他们为推动经济快速起飞,普遍实施了减少农民战略,把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把耕地留给少数农户。这样做确实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南美也一举成为世界上农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是,当大量“无土地、无保障、无固定岗位、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为新市民后,新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政府为承担他们的养老、卫生、社会保障等费用精疲力竭,城市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治安混乱,国家陷入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这就是常被专家学者提及的“拉美陷阱”。 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令人深思。中国当前有些情形和“拉美陷阱”出现前有类似的地方,而我们的“三农”问题远比南美国家当时的情况复杂得多,解决起来难度也大得多。中国的农民数量惊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极为有限。同时,城内还有大量下岗职工。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地摆在那里。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农民进城来解决三农问题,谁敢说不会掉入“拉美陷阱”? 提及“拉美陷阱”,并不是反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政策,而是希望地方官员、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实施这一政策时保持清醒头脑,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方案考虑得周全一点,把相关政策落实得扎实一些。例如,如何在深层次上打破城乡壁垒、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上做足文章,如何解决“大城市贡献相对不大、中城市经济相对不活、小城市实力相对不强、小城镇总体不优”的问题,如何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如何提高农业效能等等。这些,都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全方位、多层面地扶持“三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