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通往阳光财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 11:29 经济观察报

  王延春

  最有效率的花钱方法是什么?即使没有多少经济头脑的人也会知道,“当然是少花钱,多办事。”

  这并非仅仅是一个生活常识问题,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曾指出这样的情形:人们在消
费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花别人的钱买自己的东西,或者花别人的钱买别人的东西都不如花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东西高效。也就是说,“世界上最有效率的花钱办法是自己花自己的钱。”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关于收入和支出的计划安排。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花钱的问题。纳税人关心的是“自己的钱是怎么用出去的”。那么,政府机构的财政预算就有些“花别人的钱给别人买东西的意思”。因此,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政府花钱的效率。

  每年两会召开期间,中央财政部门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审议。于是这一段时间,财政预算问题便会成为一个讨论焦点。在诸多对此问题的讨论里,财政预算编制体制粗糙有可能导致资金支配权寻租,成为人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的确,财政预算编制问题一直是大家想起来就要说的老问题。比如:突击花钱、项目列支不清、预算粗略等等,不一而足,预算的科学性总被抱怨。有一组数据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从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在财政部编制的历年预算草案中,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分别为8.4%、10.3%、10%、8.4%和8.7%,而实际增长分别为17.6%、22.2%、15.4%、14.7%和25.7%(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入)。两相比较,在过去5年,预算增长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平均超过100%。这也就是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报告所提及的“超收收入”。“超收收入”是指预算执行结果超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收入,该指标的大小,直接反映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但客观地讲,面对意见,财政部门也感到委屈,认为“板子不能都打在自己身上”。其实,新一轮的财政预算改革早在1999年就掀起了。

  从预算科目设置、编排、审批、执行到监督,预算管理是一个大系统。1999年有关部门推进预算管理变革后,无论是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还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都在点点滴滴中完善。先不说日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的预算科目改革、中央本级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以及中央本级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等大的预算体制改革,即使在每年接受人大审议的方式上也在悄悄发生转变。

  细心的人会发现,去年两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作的《关于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共20页,正文部分只有15页,余下5页是对报告中所引的专用名词进行详细解释——“增值税转型”、“翘尾支出”、“低保”、“两个确保”……

  我们认为,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或者说预算编制的细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望一朝一夕就按照规范的市场要求达到依法花钱的理想状态,显然不切实际。同时,单靠财政部门自我革命来推动财政预算编制的彻底转变也不务实。

  因此,对财政部门的预算加强监督,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算监督审查机制则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首先,这需要解决“看不懂预算报告”的问题。现在存在一些意见认为,别说老百姓,就是人大代表也可能看不懂预算报告。“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有的代表拿着《报告》直发愣,在十几天会议时间内搞明白专业人士最少学习4年的东西,这种“速成”消化的确有些难为人。

  其次,一些财税专家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比如,财政部门应向人大代表或公众解析每年度的财政预算;这些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委员会中,预算管理专家的力量有所加强,但在地方人大机构中这方面专家显然不足,因此,应该在加强专门人才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智囊帮助审议;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财政预算监督工作中,也应从仅仅审查预算资金安排的合法性,转向对资金投入绩效的评价。

  再次,人大审议预算议程的改革也应该同时推进。就像一些财税专家建议的那样,采取结构审议、分项表决机制。目前,我国人大预算审议是整体审议,也就是说,只有在“同意”、“不同意”、“弃权”三个结果中进行选择。如果代表能够在对整个预算总体赞同的情况下,对单个项目预算进行否决,那么这些否决意见将会促进单项预算的完善改革。

  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预算的信息披露透明化也非常重要,将具体数据指标公布于众,不仅仅包括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还要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

  正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所说,“预算监督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公共财政建立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全程监督、有效监督,提高它的透明度。”财政预算编制的改革,与外围监督机制的构建推进,才能保证财政预算的发展态势朝着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向推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阳光财政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