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感动中的道德歉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11:52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 曹林 又一个民工义举感动中国的消息,感动得中国社会有点儿“失魂落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面对疾驰而来的火车,在温州打工的河南籍青年李学生为搭救两名儿童,迎着火车冲了上去,救下一个转身再救第二个时,疾驶的火车从他身上驶过——目前,在李学生打工的温州,许多百姓自发赶到英雄的灵前吊唁并捐款;在他的家乡河南,乡亲们含
想起几年前在外商淫威下拒绝下跪的孙天帅,湖南娄底矿难中在安全帽上留下还债遗言的遇难矿工聂清文,去年千里背着老乡尸体还乡的李绍为,再看看眼前舍己救人的李学生,他们都是农民工,他们的举动都深深地感动了中国——民工义举为何总让社会如此地感动? 可能我们会想到这些高尚品质在当下的稀缺,想到人性的共鸣,想到道德的魅力,想到生命的震撼——我想,这些都是表层的情感泡沫,外在的感动在潜意识中蕴藏着这样一种情怀:对这些物质贫困而道德富有者的道德歉疚——因为道德上的歉疚而感动。 这种道德歉疚也可以称作“良心不安”,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感到“良心不安”?在“自己对某个人不好,而那个人却以善意回应”的时候——社会在民工义举前的道德歉疚也是这样:社会对民工兄弟并不好,而民工兄弟却以生命为代价给社会以真善美的回应,这怎能不让社会感到良心不安,不让社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看看民工的生存状态就知道社会对他们怎么不好:他们吃的、穿的、住的哪一样不是社会中最差的;他们拿到的工钱、收到的福利、受到的保障哪一样不是社会中最少的;还有他们生活的艰辛、受到的歧视、背着的形象黑锅——投之以最差的生存状态,报之以金子般的高尚行为,可能感动和流泪是平息不安和歉疚最好的方式。我们似乎在为别人的高尚行为而感动,其实不过是在抚慰自己内心的歉疚,减缓这种歉疚对良心的煎熬。 正如有网友在李学生英雄事迹后的留言所述:我们的心被李学生高尚的举动掏空了。 社会的道德歉疚还存在于这样的认识中:虽然道德境界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人人可以成圣贤,人人可以成尧舜,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践履道德的实践理性中,“仓禀实”和“衣食足”的人应该比弱者有更高的道德担当,富人比穷人应该有更多的责任承载——强者不仅要比弱者担当更多的道德,甚至要在某种程度上容忍穷人和弱者的无奈之恶,体贴他们一些低于社会平均道德水平的行为。 可我们的社会流行着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呢?其一,对弱者比对强者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说对权贵运用的是“经济人假设”——承认只能满足其利益来换取其放弃特权,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对弱者却动用“豪迈人假设”——设想他们可以为转轨作出重大牺牲而无怨,所谓“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其二,拿不道德的市场来勒索弱者,比如某地产巨头说:我坚持一个观点,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房子,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定位是一个商人,我就不应该考虑穷人。其三,不容忍穷人的无奈之恶,为了城市形象无情地驱逐城市拾荒者,为了市容无情地把穷人烤红薯的摊子踢翻,为了扫黄利润对卖淫者不加区分地进行重罚,为了商业开发对贫民窟铲之而后快等等。 在这种势利而无情的价值观背景之下,一个作为穷人和弱者的农民工作出如此有震撼力的举动,担当了如此厚重的道德责任,怎能不让“仓禀实”和“衣食足”者产生强烈的道德歉疚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