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产油大国的能源困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 08:03 第一财经日报 | |||||||||
曾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的伊拉克,在经历了一连串战争以及国际封锁和国内动乱打击后,却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更新现有设备、加强石油监管、稳定价格及国内局势也许是其摆脱困境的必选之路 伊拉克曾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2001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5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而伊拉克潜在石油资源更是达到2240亿桶,在欧佩克和世界已探明总储量中分别
但是,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战争以及动乱打击后,这个石油大国现在却面临着石油供应短缺的窘境,以至于能源供应开始依赖国外。据悉,现在伊拉克每年要进口50%以上的汽油和上千吨民用燃料,以供国内之需。 经过10多年的闲置以及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后,目前伊拉克本国的石油生产失去了往日的能力,石油开采事业每况愈下,几乎陷入停产危机。如今的伊拉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其石油资源,将其丰富的石油储备变成滚滚的财源。 有人曾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他眼中的伊拉克油厂现状:“5个325英尺高的喷射塔静默地矗立在工地上,没有石油喷射时引起的浓烟和火花,整个工地安静而颓败。” 面对残缺的石油生产设备,伊拉克过渡政府被迫直面抉择:是投入巨资进行设备更新和升级;还是效仿前萨达姆政权,彻底榨干旧设备的产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那些老旧的设备基本上处于淘汰边缘,即使还可使用,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因此,伊拉克石油工业若想重震雄风,更新设备应是主要途径。伊拉克石油部长Thamir Ghadban最近透露,伊临时政府计划投资30亿美元用于改建现有石油工厂。 目前,许多国家的石油工厂都在采用汽—油分离装置,在送入精炼厂之前,将原油中所含的气体提取出来。随后将提取出的物质转化为其他化工产品。但在伊拉克,却没有这样的装置,因此,大量可利用的气体被白白地烧掉。一名伊拉克石油工程师表示,将这些气体燃烧也许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但这样的理由却未必能够使得其他的伊拉克人满意。据该工程师的介绍,如果不能将气体转化为其他产品,普遍的做法是将它们重新注入开采出的原油中,这种做法有利于延长油井的寿命,可是,这样的设备在伊拉克也难寻踪影。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后,伊国内石油工业状况形势更加严峻。据联合国下属的“伊拉克发展基金国际咨询与监控委员会”发布报告说,从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28日的15个月间,美国主导的联军占领当局在管理战后伊拉克石油贸易方面工作不力,导致伊拉克大范围出现违反财务规定、纵容走私、私下订立合同等漏洞。 在报告中,该委员会列数了联军占领当局在石油管理方面的三大罪状:没有对伊拉克生产石油的总量进行统计;没有经过多方竞标而直接授予承包商合同;与邻近国家开展“以石油换物资”的交易。由于伊拉克国内的安全形势严峻,并且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建立统计系统的计划迟迟无法付诸实施。所有,虽然目前伊拉克所有的石油产业都是国营的,但不统计石油生产量的情况仍在继续。 在伊拉克,如果人们愿意在加油站排队等待,可以用大约5美分/1加仑的超低价格购买到汽油。伊拉克石油部长表示,市场上的过低的石油价格并不利于伊拉克经济的发展。而解决石油价格过低的唯一解决办法是将一些油厂私有化,提高石油价格至正常的市场价格,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可以想象,一旦伊拉克将石油开采进行私有化,势必掀开国际石油市场的一场龙虎斗。 众所周知,伊拉克经济的腾飞必须依靠其石油工业的发展。但伊拉克政权过渡期间国内局势动荡,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汽车炸弹爆炸频频发生,输油管道屡屡遭到破坏,使人们不敢对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报过于乐观的展望。(莫书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