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颜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 02:44 第一财经日报 | |||||||||
如一切进展顺利,明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度经济数据时,北京等10个绿色GDP统计试点省市将浮出水面,公众将首次获知这些省市为GDP增长所付出的量化环境成本。 多年来,包括中国等多数国家已意识到,单纯强调GDP增速、GDP总量排位、人均GDP水平等指标的片面性。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着眼,绿色GDP统计应当是对“GDP崇拜”的有益修正。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
全球以GDP作为统计经济总量的首要标尺,始于1993年联合国发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方法。此前,比如中国1985年开始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是远比GDP更重要的经济总量核心指标。 按公认诠释,GNP按国民原则核算,指一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全球新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而GDP按国土原则核算,指在一国领土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新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因此当劳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不大时,应以GNP核算经济总量,但当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大,GNP就难以准确衡量区域内经济总量。因此12年前用GDP取代GNP,正是全球化带给经济总量统计的重大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GNP不再重要。各国资本和劳务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并不均衡,当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同一区域GDP与GNP的增长会有差距。日本、新加坡和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积累了巨额海外资产;又因市场和成本等因素限制外来投资,其GDP远不如同期GNP增长快。而中国、巴西等亚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大量吸纳外资但对外投资规模较小,其GDP当然快于同期GNP增长。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和吸纳外资都很多,其GDP和GNP的增长差距,主要随经济周期而起伏。 在大多数情况下,GDP持续、稳定增长,的确是任何政府追求的目标,但越来越多经济专家注意到“唯GDP论”的片面性。单看GDP容易高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可能低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比如各方仍在激烈争论的中国外资“引进来”是否过多、投资“走出去”是否太少,其实早就体现在十多年来中国GNP远低于同期GDP增长的差距之中。 更进一步看,中国GDP统计虽然同样参照联合国1993年的统一标准,但具体操作时实行分级核算。即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级政府统计局分别核算其GDP,再相加得到中国的GDP。这种分级核算制,有其操作的便利性,但也给各级地方政府留下了“GDP崇拜”的空间。 GDP“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美满、辩论的智慧或公正性”,公认的GDP指标不能说明一切。方兴未艾的绿色GDP虽然对生命的意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思考空间,但仍需继续完善。 究竟如何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和人口素质下降、管理不善等因素合理量化,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球专家已争论半个世纪。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一个多月前坦承,“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国家正式发布绿色GDP统计结果,但从环保总局2月28日披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开展污染损失调查,还是进行环境核算,都在具体操作方面有所尝试。尽管绿色GDP统计试点能否全面推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我们依旧期待正式启动相关研究仅一年的中国,能够率先在绿色GDP核算上有所突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