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以科学发展观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7:56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 朱玉、周玮 自2004年12月开始,环保总局掀起了一场令人振奋的“环评风暴”。环境保护的话题,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是这场“风暴”的强大助力。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记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这些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许多河流在流经城市的河段上都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很多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酸雨出现的国土面积比较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是生态破坏范围和程度比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不足,草原退化现象比较普遍,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很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三是国际环境问题的压力较大,如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及加入WTO等。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表明,无视或轻视自然规律,人类定要为此付出代价。而我们又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认识过程来看,经历一些曲折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为了13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问题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就像一个人为了谋生要付出体力上的劳动,但是过度消耗是不行的。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不断进步,不能坚持已经过时的错误做法,即使过去的错误有客观性原因,今天我们也要勇敢面对、反思并调整。 我们要从这些环境问题中吸取教训,在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慎重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西部地区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们对于在此搞开发,就一定要慎重,要以更为科学、民主的方法来决策。具体来说,首先把生态恢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如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有禁牧、湖泊整治。西部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也是西部开发的基础条件。 记者: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都包含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应当怎样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与当今世界的先进潮流是否适应? 夏:现代化与传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国哲学中的环境伦理观也是这样。实现现代化,就是要使一个民族或国家从行为理念、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发展策略、物质水平、文化成就等各方面,都跟上世界的前进步伐,反映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是现代化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兴起了环境保护的潮流,对传统工业文明的高增长、高消耗的发展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批判。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保护自然环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记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夏: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也难。对我国特别有重要意义的就是,始终不能忘记我国存在巨量人口。相对13亿人口这个巨大基数,我国有效国土十分有限,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导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比如,环境污染,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行为,而再深入看,就是一部分人产生的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淮河污染,出来诉苦的都是当地农民,没见哪个造成污染的企业负责人去诉苦。 调整人和人的关系,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道德可以调节,但在利益面前往往显得软弱,而且没有强制性。所以加强环保法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法律,使污染环境的人承担代价,也使那些享受了经济利益的人付出环境成本。比如我们使用手机,也应当为生产手机所在地支付环境代价。 记者:科学认识、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良好风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一轮经济发展扩张也必将随之到来,由此带来能源、资源消耗的增加和污染物排放增加,对资源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法: 一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新科技,建立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二是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一些地方常常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工业增长,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把GDP、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顾本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大上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更应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代价。绿色GDP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个很好的经济指标,目前正在抓紧进行研究。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循环经济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对现有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绿色的产业、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体系,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的制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