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宏观决策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02:29 第一财经日报 | |||||||||
如果说2004年标志着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宏观调控的开始,那么2005年则标志着新一轮改革攻坚战的开始。而这两个“开始”又都来源于同一个新背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5年的政府工作实际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两个重点——加强宏观调控和进一步推进改革”。 “发展是硬道理”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经验的历史总结。减少大起大落,保
第一,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决策机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决策机制还不太完善,一些政策只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政府主管部门来制订和实施。应该说,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但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主管部门来制订政策,也就意味着规则制订者和实施者为同一人,将很难保证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客观公正性。其次,主管部门都是利益部门,在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会将部门利益掺杂其中,从而难以设计出最佳的政策。这说明,加速政府改革,理顺各部门权限,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应当摆上议事日程。 第二,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民营企业因为起步晚,规模小,始终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加速民营经济发展,补长国民经济中的这块“短板”,是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过去的经验看,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纸上的蓝图要变为现实,应当解决好制订配套细则和具体落实问题。 第三,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经济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而且还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重点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帮助下岗职工创业,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弹性就业等。与此同时,应当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加快建立社保体系,以作为当前就业压力中的缓冲力量。 第四,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矛盾。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解决“三农”问题不能靠天吃饭,而要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借鉴国际经验,加速城市化和乡镇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快速迁移,建立一个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据专家分析,如果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8~10倍。面对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当然,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上述宏观调控的目标既没有将全部的内容概括在内,也不可能在今年就得以完成。但是,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积极落实,我们的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