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之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10:04 中华工商时报 | |||||||||
王擎/文 就像一枚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一样,重化工业阶段的到来,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机遇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挑战。但是无论喜欢不喜欢,中国的经济的确是带有了向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这是阻挡不了,也躲避不了的现实。而正确的态度就是直面这一现实,因势利导,及时抓住其中的机遇,积极应对带来的挑战。
虽然对工业重型化是不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学界为此还在展开着激烈的争论,还没有一个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早从2002年开始,我国一批新的主导产业就浮出了水面。这些主导产业包括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等产业,这些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这些主导产业的出现,还出现了一批投资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 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业。以上两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行业的发展。 有计算表明,2003年,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其中,对工业高速增长作用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电子、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化工和电气机械行业,重工业增长18.6%,大大超过了轻工业14.6%的增长速度。 鉴于此,有政府智囊团之称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将这种现象总结归纳为:中国开始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比较强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但是,随着重化工业投资的加速,一些负面影响也慢慢显现出来。由于重化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对煤电油运的需求极为庞大。因此,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资源的全面紧张。 缺电是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从2003年就开始的拉闸限电现象到了2004年,有越演越烈之势,从部分省市缺电演变为全国性的缺电局面。缺电的局面使全国的很多火电厂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从而又使对煤炭的需求 猛增,但是由于作为煤炭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火车运力严重不足,只能完成全国运输要求的1/3,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四处寻找柴油自行发电,以解燃眉之急,但这又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柴油紧张。 而这一系列的资源紧张都在迅速地提高企业的成本,事实上,日渐提高的生产成本已经使企业举步维艰。除了成本不断攀升,由于受限电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很多企业生产任务都难以完成。对于那些加工出口型企业来说,除了要忍受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痛苦外,由于订单无法按时完成,还要面临外商的索赔。而且不断加重的能源荒还有可能减缓外商直接投资,甚至引发部分生产性外国资金外逃的危险。 总而言之,能源短缺正在严重打击中国经济。 有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中国正在面临它的第一次能源危机。而这次能源危机在2003年一年,就让中国为能源价格的上涨而多付出了大约60亿美元的代价,而由于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短缺间接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很难用具体的数值来估量。 对于重化工业发展过快的另一个担忧是: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加重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由此将加剧贫富分化。 由于重化工业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重化工业本身解决不了多少就业。所以,由它推动的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在某些行业甚至会导致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轻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 但是也有经济学家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发展重化工业,并不是排除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它们之间恰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没有真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以教育为例,经济如果停留在产品制造阶段,是不需要高级人才的。像现在的珠三角长三角这些产品制造发达的地区,对人的素质要求并不高,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学生稍微训练一下就够用。但设备制造以及基础装备制造却要求更高素质的人,人才的新需求反过来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的高比例的服务业需 求,都是在国家重化工业发展以后产生的,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精神服务业,不可能由相对较小、较简单的产品制造业带动起来。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曾指出,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了轻工业,而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作用就是缓解就业压力。由于经济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一举解决了新增800万人的就业。更何况眼下还没有任何增长力量可以替代重化工业的增长,研发和品牌都有点远水不解近渴。 其实,就像一枚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一样,重化工业阶段的到来,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机遇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挑战。但是无论喜欢不喜欢,中国的经济的确是带有了向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这是阻挡不了,也躲避不了的现实。而正确的态度就是直面这一现实,因势利导,及时抓住其中的机遇,积极应对带来的挑战。 至少有一点,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重化工业的确是有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内生制约因素,比如,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而要打破这一内生制约因素,则必须寄希望于技术进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