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代表过多折射官员职业化意识薄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 09:35 中国青年报 | |||||||||
雍西武 现在,我国有将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但有近70%的代表是来自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针对我国目前人大代表的构成现状,一直研究中国政治体制的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提出,“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官员代表大会”,我国人大代表的数量之多创世界之最,代表中的官员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2月23日《华夏时报》)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就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现实载体,因而人民代表必须来自人民,而且必须具有广泛代表性。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而言,“人民”概念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官员代表过多显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合理的比例。但这一比例却客观地存在着,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尚有改进的空间,更反映出在社会转型期“官员职业化”意识的弱化或缺失。 领导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思想意识上高于人民———国家和社会的这种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日趋职业化,“官员职业化”的意识,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强化。将官员看作职业人,并不是由此降低对官员政治品格的高要求,而是要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厘清职业要求、感性取向和理性原则之间的界限。通俗地说就是,无论居于什么岗位的人,都要符合职业角色的要求,但职业角色与政治品格无关。 强化“官员职业化”意识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反腐倡廉是目前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腐败滋生的根源就是权力在监督和制约方面的缺失。形成这种缺失的原因,从主观讲,主要是我们在一些制度和机制的建立设计上,偏重了对权力掌握者的政治品格化取向。如果切实将各级各类官员都看成职业人而不是政治品格化了的人,社会取信的将是制度而不是人,这对遏制腐败和建设法治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