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财富》2005 > 正文
 

人类关键词(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17:48 《中国财富》
  能源

  即使到2050年,石油作为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使用结构当中的比例与现在相比将仍然大幅提高,从最高40%到约50%,实际上,石油作为能源的寿命却时日无多。整个21世纪,人类都会在告别石油当中度过。现在,热门替代者包括风能、燃料电池和核能等等。目前欧盟中的8个国家共有143座核电站,占欧盟发电总量的35%,满足了欧盟15%的能源需求。不过令
人惊异的是德国、西班牙、瑞典、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已明确表示今后将不再更新核电站,这将使核电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另外一个热门替代品是风能发电。在丹麦,风电占到总发电量的20%左右,在不久的将来将达到40%。中国则计划用两年的时间,编制出《国家风能资源数据库》和《全国风能资源评价综合报告》,为大规模发展风能做准备。在汽车领域,燃料电池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未来的10年之内,微型的燃料电池也将逐步成为移动产品的首选。可以预见,人们并不会悲伤地面临能源枯竭,因为我们远远没能理解自然的所有恩赐。

  1,图为Suzuki发布的一款小型概念电动车Covie。该车的方向系统可以通过智能IT电动装置将司机与家庭、办公室连接起来。 2,2004年9月20日,世界上最快的氢燃料车Hysun 3000从柏林行驶到巴塞罗那仅用了2千克氢燃料,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Hysun汽车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空气阻力仅是普通轿车的一半。车的净重为120千克,最大的时速为80公里,平时巡游的时速为38公里。 3、4,丹麦全境分布了各式各样的风力发电机,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太空

  2005年最时髦的行为只有一个——到太空做一次价值10万美元的短途旅行,体验三分钟的失重。这一切都要归咎于NASA,它长期以为全人类探索宇宙为己任,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让全人类都能享有进入太空的机会。不过对于那些将“被迫”在太空中长期停留的人来说,人们对太空的热情被片面地高估了。来自俄罗斯的消息称,6名志愿者将在2005年参加一项持续500天的封闭生存实验,以模拟火星载人飞行的全过程。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着陆引发了全世界新一轮的“火星热情”,登陆火星的竞赛将不复冷战时期的登月竞赛的激烈,国际合作仍是主流。2005年也是国际空间站计划恢复建设的起点,此前由于美国航天飞机被无期限推迟发射,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陷入了停顿,同时俄罗斯还不得不长期为国际空间站提供“免费供给”。对于太空探险的新兵中国来说,2005年神舟六号将搭载2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至少5天,“嫦娥”计划则将按部就班进行。

  1,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Ken Bowersox 和Don Pettit进行了长达6个半小时的太空行走。 2,2004年6月21日,在美国加州莫哈维沙漠的夜色中,白色骑士喷气式飞机整装而立,太空船宇宙飞船一号附在它的腹下。 3,2004年3月2日,机遇号宇宙探测器前部的相机拍摄来了探测器第一次成功碾碎一块岩石时留下的圆形记号。

  环境

  2004年1月17日,约1.5万名反核人士在巴黎街头反对欧洲新建核电站游行时倒退行走了1公里。由于核能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并帮助欧洲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环保目标,因此欧洲政府有计划进一步推广核能。但是人们却担心恐怖主义袭击、核泄漏和核废料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核污染。尤其是随着核电站的增多,事故发生频率日渐增高。同时,水能发电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相对滞后,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炸掉大坝”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人类对能源“贪婪”的需求已经成为危害环境的罪魁祸首。人们已经在建立环境保护区,减少伐木、矿物开采和排放污染物,但是冰山却依然在迅速消失。值得庆幸的是,关注环境的NPO(None Profit Organization)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敦促各国政府重视环境问题,或许有一天,除了无可救药的布什总统,全世界的人类都将成为充满爱心,保护地球的NPO成员。

  1,从1887年起,由于惧怕大坝会引起洪水将圣地冲毁,美国加州Shasta湖Winnemem Wintu部落的原始居民每年都举办为期四天的战舞活动来反对大坝工程。图为2004年9月12日在大坝上拍摄的照片。 2,智利冰河和冰地近年逐步消退,2004年1月1日,绿色和平组织在智利查卡布科海湾停留,呼吁人们重视气候问题。 3,2004年1月22日,绿色和平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集会,反对在欧洲建立新的核电站,人们在寒风中赤裸着上身喷涂上宣传语。

  政治

  G8什么时候会变成G9?与将要扩充的联合国安理会不同,G8是“贵族俱乐部”,彰显的是大国风范和全球政治血统,而非与联合国或北约对抗的一种小圈子。伴随着世界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日益加深,美国长期的策略与联合国框架是相互依存的,但是美国的短期政治目标却跟欧洲兄弟和亚洲大国难以协调。实际的问题是,虽然大国之间对反对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潮流的核心达成了基层的共识,但对策略性的政治手腕分歧很大。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变成了民族与民族的分歧,这让特定的利益取向失去了传统的“国家外壳”,敌人、同盟和利益集团自身都失去了具象化的指向性。在纷繁的国际政治状况面前,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崛起”的概念,显示出了稳健的作风。随着政府在逐步走向透明,中国对“大国”的理解越来越走向“负责任”和“有公信力”,而并非单纯的经济指标。中国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演,越来越熟谙“大国”之道了。

  1,2004年9月29日,中国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将前往海地执行任务。125名防爆警察完成3个月的训练并通过联合国的考核。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参与国际和平事务的一个标志。 2,2004年5月26日美国司法部门发出警告,要求民众帮助追捕与“基地”组织有关的7人。 3, 2004年5月14日,八国集团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决议7月30日从伊拉克撤军。但是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的权力在某些方面将有所保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类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