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京都议定书一钱不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05:19 每日经济新闻

  乔新生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个命运多舛的公约文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也许就面临着死亡。

  1997年,为了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日本京都签订了《京都
议定书》。按照议定书的安排,只有当1990年占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批准,议定书才能正式生效。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在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绝对的比重,所以,如果发达国家不批准《京都议定书》,这个国际公约就成为废纸一张。

  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曾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布什总统上台以后,在2001年宣布退出该议定书。正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欧洲的时候,俄罗斯经过犹疑徘徊,终于在2004年11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这样,《京都议定书》经过140个国家的签署,终于发生效力。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份姗姗来迟的《京都议定书》可能无法立即发生作用。道理十分简单。

  首先,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采取不合作态度,使得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效果。

  其次,《京都议定书》只是规定到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目标,现在距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可是各国仍然没有拿出本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

  第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会上,对如何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形成共识,相反的,各国都在争取在期限到来之后,为本国的发展留下更加宽松的排放标准,美国更是强调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问题。

  第四,作为议定书,其国际法上的效力很弱,美国退出这个议定书之后,并不需要承担多少国际法上的责任。

  第五,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愿意主动承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在签订议定书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本国的实际情况,这些国家所给出的目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早已经实现或者很容易实现。因此,《京都议定书》对这些国家的约束力几乎等于零。

  第六,作为新型的发展中国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会不断增加,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在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除了要求增加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指标之外,发展中国家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个承载着国际社会美好愿望的自律性公约,在发达国家的草率否决之下,变得一钱不值。这样说似乎对《京都议定书》有些不恭,但是客观现实就是如此。人们不能想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能够顺利地实现,也无法想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那些发展中国家能够产生绝对的影响力。

  必须承认,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服务业和软件业的贸易中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填补发达国家留下的传统贸易真空。而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在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方面会越来越少,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发达国家可能会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缔约国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空前热心,而发展中国家将会处于相对尴尬或者被动的地位。

  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必须认真考虑《京都议定书》所带来的利弊,必须强化《京都议定书》的国际法效力,并且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指标衡量规则,保护自己的权利,限制发达国家的权利。

  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一样,都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在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这个问题上,目前发展中国家可能还有比较大的发言权。但是到2010年之后,形势可能会发生逆转,发达国家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会显得更加主动。这是我们决策部门应当高度注意的问题。(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京都议定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