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假日经济需要多元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0日 15: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月16日,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05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6902万人次,比上年春节增长9.1%;实现旅游收入3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这被一些评论认为是“假日经济”拉动内需的又一次证明。

  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等3个假日延长为7天。后来,这三个长假被称为“黄金周”;长假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被称为“假日
经济”。

  “黄金周”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的确明显。有统计显示,每年三个“黄金周”短短21天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到全年国内旅游总量的1/4左右。此外,“假日经济”也为交通、通讯、餐饮、零售、娱乐等行业带来商机。今年也不例外,春节短信发送量7天突破100亿条;北京市年夜饭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等等。

  但是正如一枚硬币具有两面一样,对“假日经济”的质疑也同样存在。

  长假使需求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黄金周”期间各行业营业额骤增。但是,这种“井喷”式的消费常常伴随着节前节后消费量的下降。往年的数据表明,节后一段时间,零售业日平均指数一般比“黄金周”期间的日平均指数下降近50%。上升和下降相互抵消,从全年来看,消费没有显著增长,“假日经济”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2004年的数据显示,“黄金周”并没有改变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规律,5月份的4166.1亿元,比4月份的4001.8亿元略高,比6月份的4250.7亿元略低,没有因为五一长假而骤增。

  而且,三个“黄金周”之间也会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往往是一个“黄金周”火爆之后,接下来的“黄金周”市场便相对冷清。2000年的五一,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创历史新高,这使人们对随后的十一充满期待,做足准备,不想十一期间出游人数比五一大大减少,商家先前的投入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一般来讲,十一的假日市场都会被五一冲淡,但2003年,五一长假因为非典而取消,十一出游的人数达到创记录的8999万人次。

  这些事实说明,“黄金周”的效应只是改变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分配,而不能创造出新的需求。人们的消费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他们全年的消费总量不会因为三个长假而发生太大改变。“黄金周”只是使可能发生在其他时期的消费集中到长假期间。

  “黄金周”期间的需求增长不能在平时得以持续,而且可预期性不是很好(比如五一和十一时冷时热)。如果商家根据“黄金周”期间的需求水平确定长期投入,往往得不偿失。因此,他们只是为“黄金周”采取一些临时措施,而不会增加太多投入,铁路不会因为春运而加快建设速度以提高运输能力,新建旅游景点不会因为长假期间人满为患而骤然增多,他们常常是以高价低质应对长假。从这个意义来说,“黄金周”不会改变供给水平和投资量,因此也没有“乘数效应”,不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假日经济”不是拉动内需的良方。但是,“黄金周”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不完全是因为政府的规定。在产业成熟度、消费水平以及理性化程度不太高的状况下,人们需要一个集中消费的时期。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收入水平不高,不能在平时完成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大的愿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积蓄,然后选择一个时期进行集中消费;这种消费近乎奢侈,传统社会的人们比较注重他人的看法,为了免受他人道德上的指责,他们会选择与多数人同时进行大宗消费。传统春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确定这样一个集中消费时期,使人们心安理得地用一年的积蓄购置衣物和食物。二是因为理性化程度不高,人们对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从众是比较好的选择,与他人同时同样地消费,可以避免很多风险。

  因此,需要等到收入水平和理性化程度提高之后,集中消费时期才会逐渐消失,人们根据自己的计划理性地选择消费时机,到那时,“黄金周”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假日经济”将被多元化的消费时间和方式所取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