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论坛:观念在这里激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16:5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北京报道

  2005年达沃斯论坛上,一名年轻的电脑工程师留在Blog上的观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毫不留情地把这场世界最豪华阵容的经济论坛比作了一群医术高超的大夫在垂死病人隔壁的盛宴。

  这些世界最重要人物海阔天空般的讨论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助益吗?这似乎是一个类似于《皇帝的新衣》中的问题,人人胸中皆有。可是,除了达沃斯以外,越来越多不同定位和规模的经济与商业论坛仍然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这些商业政界名流聚集、代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论坛究竟是怎样与 商业以及更广的社会环境发生作用的?

  观念的盛宴

  从达沃斯到博鳌、亚布力,各种论坛正在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现象。“论坛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物种’一样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们比作树,树的种类千差万别,但是树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个好的论坛是有‘张力’的,所谓‘张力’就是外部人能够感知到它的存在,它的存在对外部环境有影响。”正在亚布力忙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主席田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而论坛的论题以及在对论题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观念是论坛影响外部环境的最直接方式。

  作为一个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非官方国际组织,世界经济论坛通常每年1月底2月初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召开,迄今已经举办了35届。随着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领袖、政府首脑甚至宗教领袖都趋之若鹜,甚至把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看作某种意义上的身份的象征。2005年1月底的年会就有96个国家的2250位参与者来到达沃斯。

  而在这样的规模基础上,达沃斯论坛上与会者关注的论题也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或者说参照系的作用,就像今年,与会者将公平的全球化、就业、贫穷、社会责任、中国、印度、腐败以及全球政治作为了首要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公认的权威性和延续性的论坛,论题所提供的价值除了论题本身之外,每一年论题的变化实际也是对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总结。

  有关经济论坛通过观念影响经济世界的例子还有一个发生在2001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峰会”上,那一年所提出“中国制造”概念引起了连论坛组织者都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直到今天,很多关于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转型的讨论都是由此展开的,比如所谓“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不过,虽然每一个论坛的主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是这些加入了过多人为因素的观念能够产生的效果很难预料。比如说记者曾经参加了200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峰会”,当时印象很深的是该论坛中方的主办者就曾流露出想延续2001年的经验,再次制造类似“中国制造”的,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观念的意图。然而,结果显然事与愿违。这也从另外一个方向表明,论坛观念的胜利并非来自控制或者人为制造,而是来自充分的思维发散和脑力激荡,论坛的组织方只能确定论题,却无法控制观念,他们能做的就是为聚会者提供能够充分进行“头脑风暴”的平台——这其中包括适当的形式与合适的参与者。

  占位与游走

  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再到中国企业家论坛亚布力年会,我们发现地域的符号也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这些论坛往往在确立自己声誉的同时,带动了会址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大小论坛的举办了解到了,地处瑞士版图东部的达沃斯小城坐落在17公里长的山谷中,只有一万多人口,一条宽阔的中心大街横穿市区,知道了博鳌是中国海南位于万泉河下游的排洪口小镇,还记住了亚布力是俄语“果木园”的意思,是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一个滑雪旅游小镇。

  在这些原来默默无名的小城小镇声名鹊起的背后,是论坛组织者和推动者们的慎重选择。

  “选择博鳌,是因为博鳌有可能成为亚洲的‘第三地’。‘亚洲论坛’如果选在北京,或者选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大城市,难免被赋予国家的色彩。”人称“博鳌之父”的蒋晓松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认为。他的核心观念可以从早期对博鳌亚洲论坛的勾勒中就显现一斑,他认为,“亚洲论坛”从空间上理解就是亚太的,亚太可以包括东盟,加上中国、韩国,所以这个论坛必须找到一个“亚洲空间”,一个公认的舞台。而博鳌此前正是个谁都不知道的所在。“这里面有一个心理承受的问题,博鳌无名,又是个水城,有三山三岛,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民间色彩,对论坛的官方参与者来说也就比较好接受。”蒋晓松说。

  而田源对“中国企业家”论坛选址亚布力有这样的认识:“在一个山村里举行3天的会议,把大家圈起来了,更容易产生交流的愿望,几天下来彼此也往往容易成为朋友。我们和城市论坛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不是那么容易拔腿就走,来电话就接。”

  固定一地的经济论坛因为所在地的特色而为自己的特色加分,为自己归类,而在各地游走的论坛通过移动的方式却更容易和热点结合。《财富》论坛就是这类游走式论坛的代表之一。

  作为美国的,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知名度的商业杂志,《财富》从1995年开始通过举办经济领袖的论坛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们的论坛每隔18个月,在世界上不同的城市举办。《财富》杂志的编辑会提前一年,根据世界范围内经济领域的热点来选址。我们的选址有很多条件,比如大家对该地区的关心程度,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轮换。”《财富》论坛中国办公室的负责人吉米几个月前刚刚在北京的国际大厦(资讯 行情 论坛)设立了办公室,眼下他们正忙于筹备将于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财富论坛。

  财富论坛的初衷是为了汇集财富500强,让商业领袖、地区政治首脑、舆论领袖汇聚一堂,讨论问题,建立联系,寻找机会。而今年将在北京举办的财富论坛将邀请200多名中国来宾以及300多名国际来宾。吉米这样形容论坛想要达到的效果:“中国在试图学习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我们是这个过程的继续。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世界500强,实现加入。为参会的国际代表会见中国决策者和商业领袖创造机会。当然,这种沟通的实际效果很难量化,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数字。上次论坛,来参会的企业的总收入是160亿美元,拥有员工639万。在这些数字背后蕴涵的机会,可以想见。很多时候,拓展视野就等于增加机会。”

  有形与无形

  论坛是一个聚会,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论坛总是有时间性的,而如何把这短暂的繁荣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实际上就是把有形变成无形的过程,也是最大限度增加论坛“张力”的有效方式。

  蒋晓松想到的是在级别上的上溯。蒋晓松曾说过的一句话被很多媒体不断转载:“博鳌的发展不是做东方的达沃斯,而是做21世纪的亚洲日内瓦。”这里面涉及到的实际上就是国际论坛和国际组织的概念区别。当记者就这句话的含义提问时,蒋晓松说:“达沃斯只有一个经济论坛,而日内瓦有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所以博鳌亚洲论坛要更具生命力,就应该以一个国际组织的方式成长。论坛开完了就完了,还要有后续行动,要真正成为经济领域的思想库和智库。”

  而适当地关注经济领域延伸的话题也是经济论坛扩大影响的方式之一。《财富》论坛中国负责人吉米告诉记者,今年的《财富》论坛在正式的讨论之前有两个圆桌会议。一个是有关体育与商业的,讨论奥运会的机会。另一个与中国文化有关:“我们发现了中国近两年来媒体、娱乐行业的大发展,所以我们把这个圆桌会议的名字定为‘见识新中国’,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聚集舆论领袖,同时聚集中国的年轻人,可以让参会代表听到中国的年轻人的声音,这对了解中国的市场有好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