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深陷国际分工陷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11:30 中国经营报 | |||||||||
在新一轮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9.99美元,她在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方拿走。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由此可
这样的例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国际分工收益严重不对称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约为12%。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量达到了1154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了5497亿美元,接近全年进出口总量的一半。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业务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国内生产企业也把眼光瞄准国际市场,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中谋求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仅零售商品的采购,中国已成为沃尔玛全球第七大商品采购来源国。2002年起,沃尔玛在中国的商品采购总额每年增长30亿美元,2004年达到了180亿美元。沃尔玛还将全球采购办公室的海外总部设在了中国。 分工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视为经济效率的源泉。在著名的斯密定理里,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分工水平依赖于市场容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能从专业化分工中得益取决于参加分工的人数。国际分工可以从一国之内扩展到一国之外,使得各国能够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造就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延伸了跨国公司的触角。跨国公司的趋利动机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毫无疑问,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跨国公司影响和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然而,国际分工格局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双赢的局面还是设置了陷阱? 一些数字也许给我们提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赢的结论。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的外资总量比例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1996年的37%。世界银行《1998年~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1990年~1997年,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2.8%,明显高于世界2.3%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2.1%的年均增长水平。世界银行甚至乐观地预测,1992年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1%,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2.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只能达到4%。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将由1992年的23.5%提高到48.4%。 事实上,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大量闲置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达国家都能够从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够在国内生产。发达国家完全可以不与某个发展中国家交易,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却不能不与发达国家交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虽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是大不相同。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结果是有的国家开放了市场,却没有资金和技术流入。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尽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但并不能够在全球分工链条中获得一席之地。 发达国家掌控游戏规则 制度是“非中性”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是“非中性”的。发达国家完全掌握了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主导着国际规则的运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都被发达国家所掌控。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主宰着这些组织的运行。没有发达国家批准,其议题或决策难以实施。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全球化就必须执行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守某些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的规则。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场合下试图通过“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方式增加他们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意图,但是总体来说,国际规则的运行全部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掌握规则制定权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规则为本国的利益群体服务,同时也主导了国际分工格局。 在经济学中,选择往往不是在“好”与“坏”之间,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做选择。不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分工链条中的位置,取决于其产品中所含智力附加值的高低。智力附加值,主要体现为研发、设计、融资、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价值。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类现象一旦被固定化和普遍化,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永远地被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加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迫或自愿地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于己不利的规则,必将不可避免地付出惨痛的代价。另一方面,如果拒绝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似乎没有其他出路。即使闭门造车成为可能,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为各国的比较优势必须在国际分工中才能得以实现。 跨国公司主导地位难撼 事实上,跨国公司主导全球采购和国际分工链条形成的格局源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的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这些国家集团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保持了相当的一致性,共同主导世界。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集团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他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谋求共同利益方面存在“集团行动悖论”。倘若想真正实现“一个声音说话”,尚需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在较长时期内,世界格局将出现稳定和均衡的态势,发达国家集团主导世界的局面也将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因此,跨国公司主导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格局的现实在短时间内将无法改变。发展中国家要跳出“国际分工陷阱”,可能需要做出痛苦的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根据现有条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并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与别国的贸易,逐渐在全球分工中争取有利的分工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国家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实现发展和赶超。这是一个沉重的结论,也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