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年难题待破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5日 12:01 第一财经日报 | |||||||||
再过十几天,62岁的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将在全国“两会”上第7次公开审计报告。面对公众热望,两个月前接受央视2004年度经济人物大奖时,李金华却称“2005年不会再刮审计风暴”。在中行再爆数亿元存款流失大案之际,公众一度热议的2005“金融审计年”是否将就此波澜不惊? 如果从李金华出任审计长7年来的表现看,我们认为,这种担忧可能是多余的。始于
不过面对金融审计的独特性和敏感性,所向披靡的审计署却似一拳打进棉花堆。2004年因审计中国人寿而引发的海外股东诉讼案余波未了,原定审计证监会的计划又在今年春节前悄然暂停。针对公众诧异,一个流传颇广的解释是:数年下跌的沪深股市好不容易开始上涨,不能因审计证监会而导致股市面临被连带打压之险。 这当然不会成为审计署或证监会的官方措辞,但个中微妙却耐人寻味。深究其背景恐怕只能归因于,审计署的权限并非如公众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特别是涉及高度敏感的金融审计时,现行审计体制的欠缺就暴露出来了。 在国家审计署的四大职责中,金融审计虽与财政收支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并列,但恐怕却是最难执行的。根据1995年施行的《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规授权,专司其职的审计署金融审计司,原则上可审计央行、证监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中信、光大等国有金融机构,同时还可对国际贷款、援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然而,虽明确授权,金融审计多年来却没有实至名归。1982年国家审计机关成立后颇长一段时间,所谓金融审计,只不过是查查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财务收支。至于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审计监督,还是1998年李金华上任后的事。本着以突出资产质量、查处大案要案和防范风险为重点,对国泰、君安等88家证券公司和工、农、中、建四大行等进行的重点审计,相继查出违法违规问题金额3700多亿元,金融审计才开始爆发其震撼力。 即使如此,对核心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审计,至今仍称不上全面而有效。10年前制定的《审计法》,无法预料保险和银行监管等职能从央行分离等重大变革,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框架,自应纳入审计署的视野。面对中国金融改革步入关键期,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李金华如何在“风暴”盛名之下,准确拿捏金融审计的节奏和步伐? 令公众鼓舞的是,就是在审计署和李金华个人声望甚高的2004年,对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开场了。结果查出涉案金额高达67亿元,处置不良资产的黑幕被掀开一角,同时对全国87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及证券公司的审计,也揭出种种问题。 似乎是为了顺应公众喝彩和深化金融审计的大势,审计署年初宣称将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关注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揭示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此,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三家正部级金融监管部门一度同时被列为2005年度审计对象,银监会和农行则是李金华指出的金融审计重点,“金融审计年”的大幕似乎已被忽啦啦地掀开了。 还没等公众再次叫好,金融审计的困境便更清晰地暴露出来。例如取消审计证监会,实际上表明,因现行审计和金融监管法规修订不及时,金融监管机制仍处于调整之际,审计署与“一行三会”事实上存在职责不清、监督重复等问题。再加上金融审计特有的复杂性和专业程度,对于一年要审计近15万个机构的8万审计人员而言,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于强化国家审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有专家主张将金融审计定位于金融管理绩效审计。即对金融机构的绩效进行深入评价和分析,同时把金融管理绩效审计与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更全面评价金融资产的效益和保值增值情况,以提高金融资产的营运质量和效率。 这也许是国家金融审计的备选“目标定位”之一,然而,在金融领域几成“腐败重镇”的现实情况下,专事绩效审计又如何能为制度建设最大化地添砖加瓦?金融审计如何定位?“金融审计年”如何演绎?看来,无论是对于正处于公众期望值顶峰的国家审计署,还是对再过3年就要致仕的李金华而言,这都是一组难解的使命和课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