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节日经济之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 07:46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NBD评论员 春节将至,我们的消费被纳入“节日经济”的大概念中。 节日经济已历十数年,红火异常。黄金周、双休日,政府所做的种种安排,从经济视角看,不外乎为了拉动内需,鼓励消费。最近有政府部门的高参提议取消双休日,集中休
但节日过多过滥,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不再明显,有经济界人士指出,这样的利润计算方法忽略了消费的特性,节日经济是人为制造消费高潮,高潮过后必为低谷,节日里的商家只不过预收了平日的利润。而集中动员式的消费模式,对于经济无法产生长期的支撑作用。并且,短期内人员集中休息,与国际商业惯例不符。 二是节日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人们是因为文化而消费,消费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情调。这一点东西方文化有共通之处。但一些地方政府与厂商用赤裸裸的经济手段,彻底撕去文化面纱,如一些城市争相举办“国际XX节”,不过三两队伍,花车游行,绕市一周,如此而已。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节日的文化含义遭到消解,人们消费的心情被破坏。大多数自创节日无疾而终,就是最好的说明。 对于如何拉动节日消费,可谓众口“异辞”。可以说,节日经济是由文化“陈酿”带动的消费热潮。离开节日的文化氛围,离开民众对这种氛围的普遍认同,所谓节日经济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西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政府营造的狂欢或畅饮的氛围,使得民众情绪高昂。 所以,真想拉动经济,政府与商家要做的是营造文化氛围,比如穿着唐装,贴两幅招财童子,放一挂鞭炮,怎么喜庆怎么来。这就象西方人过圣诞节,离不开挂满礼物的圣诞树,和坐着马车的圣诞老人,道理是一样的。 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一家围炉而坐,穿新衣,喝美酒,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谈天说地。各地风俗不同,老北京想春节,会想到天桥的庙会,火锅羊肉;老上海的绅士淑女们,则是华服大餐,外加跳舞会。各地政府大可根据本地的风俗民情,来一番复古,在传统的复古情调中推销本地产品。如此,老年人怀旧,青年人新奇,在不知不觉中推销了产品,还保存了文化,何乐而不为? 文化是节日经济之魂,要拉动节日经济,有赖于节日文化的精心打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