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年文化随社会转型而变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10:09 南方日报

  作者:王宁

  禁放鞭炮是国家成功地改造民间年文化的一个范例

  伴随着中国20多年的社会转型,传统节日文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下降了,他们的情感投入也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他们
过节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春节为例,以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动手准备一桌年夜饭,今天的人们则干脆到餐馆吃年夜饭。以前的小孩一定是要放鞭炮的,今天,放鞭炮已经在许多城市被禁止。过年的气氛淡了,人们也就不那么在意传统的过年仪式了。例如,不少人干脆就用出国旅游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过年仪式。一句话,在今天的春节,传统年文化的内容已经所剩不多了。

  传统年文化包含哪些元素呢?尽管各地的风俗不同,过年的传统内容也不尽相同,其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借助庆祝仪式来表达“辞旧迎新”的意义。它既为旧的一年画上“句号”,又为新的一年的写上“冒号”。就传统春节的庆祝仪式来说,至少包括这些元素:吃、聚、拜、闹、犒。

  所谓“吃”,指的是借助丰盛的食品来庆祝春节。在传统农业社会,食品不丰裕,因此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大鱼大肉”。由于这些食品在平常难以吃到、或舍不得吃,因此,这些食品反过来也赋予春节以特殊和神圣的意味。很显然,“不寻常”的食品,赋予过年以“不寻常”的意义。正是这种“不寻常性”,增加了过年的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小孩盼过年的原因之一。

  所谓“聚”,指的是一家大小过年一定要聚在一起。过年不但是生产活动的“暂停”,而且是家庭的一个隆重的团聚仪式。在传统社会,缺少家庭成员的过年,注定是一种缺憾。

  所谓“拜”,指的是亲朋好友、邻里街坊、同事同仁之间的相互拜年。它是重温亲密情感、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仪式,起着难以替代的社会整合作用。

  所谓“闹”,指的是借助各种娱乐方式来增加喜庆气氛,图个高兴和快乐。例如,家家户户要放鞭炮,小孩则要到外边放炮竹。北京人要逛庙会,广州人则要逛花市,各地都有自己的闹新春的风俗。此外,春节还是小孩的“禁打日”,因为不论他们怎么闹,父母都不会打他们。

  所谓“犒”,指的是给晚辈或下属送岁礼。例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为小孩添新衣裳。老板给员工送“红包”,商业合作伙伴给对方送礼物,等等。

  今天的年文化,几乎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拿“吃”来说,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的丰盛,使年文化中的“吃”丧失了以往所具有的“不寻常性”。如果仅仅以“吃”来判定的话,那么,今天的人可以说几乎是天天在过年。因此,“吃”的“不寻常性”变成了“日常性”,“吃”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了。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盼着过年能吃上平时吃不到、或舍不得吃的好东西了。

  再拿“聚”来说,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满足“回家过年”的愿望。改革开放进程不但导致人们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加,而且也导致人们空间流动频率加大。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分布在全国或全省各个地方,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其中一些人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难以回家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团聚。此外,由于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姻期,他们各自的父母可能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因此,过年的时候,小两口去与一对父母过年的同时,必然冷落另外一对父母。

  “拜”的方面变化也不小。如果今天拜年的形式还存在,那么,在大城市,尤其是在特定的群体,拜年的形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例如,电话拜年取代了登门拜年。拜年的范围,也比过去大大缩小了。此外,由官方组织的集体团拜也在某些圈子里蔚然成风。

  今天年文化中的“闹”,不但在程度上,而且在形式上,都有显著的改变。例如,在许多城市,放鞭炮已被禁止,传统的节日氛围,被行政力量冲淡了。可以说,禁放鞭炮是国家成功地改造民间年文化的一个范例。不仅如此,国家借助于电视媒体,还成功地创造了新的年文化——春节联欢晚会。所幸的是,许多民间的闹新春风俗,依然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内地保留着。

  最后,就“犒”来说,有变的地方,也有强化的地方。“变”的例子是,今天的小孩,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只能盼望着在新年穿新衣服。“强化”的例子是,今天的小孩所收到的“压岁钱”越来越多了。长辈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在大额的压岁钱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一些人利用过年大肆送礼行贿,则是年文化变迁中最“变味”的地方了。

  可以看出,年文化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社会转型在民间文化中的反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弃传统节日而追洋节日的时候,问题就不仅仅是“文化变迁”那么简单了。它涉及更深层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一个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是绝不应该以牺牲传统文化认同为代价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年文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