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阅读率逐年走低 图书馆困境与农民工阅读门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10:4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管成子

  新年伊始,报上刊载了与图书馆有关的三则新闻,其反差之大,读来不禁令人思索再三、感慨系之。

  先说说头一条。新闻报道说,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
明显落后,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图书馆购书经费短缺,馆舍狭小,新增图书量、报纸期刊订阅、读者服务及现代技术运用等多方面均远远达不到读者需求,不仅读者大量流失,连许多县级图书馆能否继续生存都令人堪忧。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图书馆的现状来举例,自从15年前县财政不再给图书馆拨付图书购置费,馆里的图书基本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书,平时没人过来借阅。馆长说,15年没订过新书,报纸一年只有一份,公共图书馆“穷”得没人来,图书馆的六名馆员,也天天闲得发慌没事干。化隆回族自治县,是笔者去年曾去过的地方。当时只觉得那里苍茫雄浑、风光宜人,没想到壮美的景色掩埋着如此苍凉的文化贫瘠。而且,这样的情况还属于普遍现象,就连省会西宁市图书馆也连续14年没有购置新书了,每年两万元的购书经费仅够报刊订阅之用。如此看来,西部开发,更重要的是要文化先行,不然的话,在青海高原地带,公共图书馆恐怕是难以摆脱缺吃少穿的困境和冷冷清清的尴尬局面。

  第一个图书馆的问题是“穷”闹的,而第二个有争议的话题却是富闹的。一条题为“农民耗资60万藏书六万册”的消息,说的是徐州新航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惠斌有着长达40多年的购书史和藏书史,成了“江苏农民藏书第一人”。六万册书,不是个小数,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县级图书馆的好几倍了。但有人却提出非议,说这样的藏书被有的人看成是“为了让人参观”,是“混充风雅”,甚至是“过于疯狂”,因此,是“不宜宣传和提倡”的。一句话,好像富起来的农民就不能成为藏书家,农民的钱一与文化沾边,就成了匪夷所思的狂妄,成了附庸风雅的笑料,这不是明显的身份歧视吗?其实,看看中国流传下来的四大藏书楼,哪一座不在民间乡野之中,哪一座又不是当地有文化的士绅耗资建造的?在数千年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封建时代,它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第三个话题缘起一条好新闻,但里面却包涵着不少隐忧。前几天报道说,北京市某家文化单位与一家实业集团联手,关心民工,给他们建造了一座民工图书馆。逾百万来京务工人员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京城建设辛勤劳作,为他们多办些好事实事,想方设法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题中应有之义。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个难解的现象:那就是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可图书馆却与现代人渐行渐远了。譬如,笔者所居住的这个据称是亚洲最大的望京居民区,30多万人口,楼房盖得鳞次栉比,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但是,与全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情况相比,京城各类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就有30多家,所以北京人算是幸运的!不过,农民工有余暇有能力跨过这些图书馆的高门槛吗?我怀疑。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好信息同样值得人去思索。去年一年,北京市人均图书花费958元,仅北京图书大厦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逾4个亿。这数字,包括那百万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吗?我又怀疑。还有,每次到三联书店,总能看到上下层的台阶上坐满了只看不买的特殊读者。据最近发布的一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仅有5%的调查对象曾在图书馆阅读过。那么,国家划拨巨资建造的宏伟漂亮甚而亚洲第一的图书馆,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了吗?我还是怀疑。

  好在快过年了,在国民阅读率逐年走低的今天,关注吃住行的人要比关注图书馆的人多得多。这话题就此打住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图书馆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