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率逐年走低 图书馆困境与农民工阅读门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5日 10:4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管成子 新年伊始,报上刊载了与图书馆有关的三则新闻,其反差之大,读来不禁令人思索再三、感慨系之。 先说说头一条。新闻报道说,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
第一个图书馆的问题是“穷”闹的,而第二个有争议的话题却是富闹的。一条题为“农民耗资60万藏书六万册”的消息,说的是徐州新航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惠斌有着长达40多年的购书史和藏书史,成了“江苏农民藏书第一人”。六万册书,不是个小数,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县级图书馆的好几倍了。但有人却提出非议,说这样的藏书被有的人看成是“为了让人参观”,是“混充风雅”,甚至是“过于疯狂”,因此,是“不宜宣传和提倡”的。一句话,好像富起来的农民就不能成为藏书家,农民的钱一与文化沾边,就成了匪夷所思的狂妄,成了附庸风雅的笑料,这不是明显的身份歧视吗?其实,看看中国流传下来的四大藏书楼,哪一座不在民间乡野之中,哪一座又不是当地有文化的士绅耗资建造的?在数千年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封建时代,它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第三个话题缘起一条好新闻,但里面却包涵着不少隐忧。前几天报道说,北京市某家文化单位与一家实业集团联手,关心民工,给他们建造了一座民工图书馆。逾百万来京务工人员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京城建设辛勤劳作,为他们多办些好事实事,想方设法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题中应有之义。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个难解的现象:那就是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可图书馆却与现代人渐行渐远了。譬如,笔者所居住的这个据称是亚洲最大的望京居民区,30多万人口,楼房盖得鳞次栉比,竟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但是,与全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情况相比,京城各类较大的公共图书馆就有30多家,所以北京人算是幸运的!不过,农民工有余暇有能力跨过这些图书馆的高门槛吗?我怀疑。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好信息同样值得人去思索。去年一年,北京市人均图书花费958元,仅北京图书大厦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逾4个亿。这数字,包括那百万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吗?我又怀疑。还有,每次到三联书店,总能看到上下层的台阶上坐满了只看不买的特殊读者。据最近发布的一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仅有5%的调查对象曾在图书馆阅读过。那么,国家划拨巨资建造的宏伟漂亮甚而亚洲第一的图书馆,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了吗?我还是怀疑。 好在快过年了,在国民阅读率逐年走低的今天,关注吃住行的人要比关注图书馆的人多得多。这话题就此打住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