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民众荧屏面对面的创新意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11:43 红网 | |||||||||
地处大山深处的河南省卢氏县,日前爆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新闻:该县的电视台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2月2日开办了一个拟每周播出两期的“政情民声”专栏。栏目的创办宗旨是:传播政府信息、反映基层呼声,沟通联系渠道、接受群众监督。该县县委书记王振伟则对此解释得更为直截了当: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栏目办成卢氏县的、让群众监督政府的“焦点访谈”。首期出场的是县政府的各位县长们,接下来公、检、法三长,各委局一把手乃至各乡、镇长,都要依次登台与主持人、群众代表“面对面”。
在信息浩繁、纷杂的今天,这条新闻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却认为它的含金量很高,其中包含着不少进步意义。 首先是对先进传播方式的运用。时值今日,仍有一些政府、官员,依旧使用传统的、他所习惯的执政、施政方式,要么发文件、下通知、出通报,不断地以新文牍主义否定旧文牍主义的形式,制造高不可攀的文山;要么动不动就开动员会、座谈会、通报会、总结会等。更有甚者,还会兴师动众、大造声势地刷大标语、挂大横幅,甚至出动宣传车用大喇叭沿街吆喝,根本不考虑实际效果。 据我所知,由政府出资、国务院牵头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年前就已完成了。这意味着,即便是最封僻、最偏远的山村,每个村也能收看到电视、收听到广播了。至于城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广播应该是早已普及了。可是,这么好的传播、沟通、联系、互动渠道,有些地方和官员却偏偏不善于运用或仅仅局限于单向的使用。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共产党人应该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向。因此,卢氏电视台让代表民意的主持人与各界群众代表,在电视直播间里与政府官员们直接“面对面”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属于代表着“先进文化”,其效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其次是降低了执政与社会运行成本。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政府运行成本,按GDP比例推算,在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昂贵的。因些才有专家、学者呼吁:不仅要打造廉洁政府,还要打造廉价政府。我上面提到的开会、发文件、刷标语、挂横幅、动用宣传车大喇叭高声吆喝,都是要动用民膏公款 、花费百姓辛苦钱的。但通过办电视直播节目的形式,显然会省却大量的施政费用。虽然电视台也要开销,但毕竟它是一个常设机构,并不会因为调整或多上一个栏目增加很多负担。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基层的民情、民意、要求、呼声,群众打个热线或写信告诉主持人,就可直达政府官员的耳膜案头,也可省去群众的舟车劳顿之苦、误工费钱之累,因此也能节约不少的社会运行成本。 卢氏电视台此举更重要的示范意义还在于:重新明晰了政府的自我定位。 的确,不论从法理上还是在现实中,政府是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机构,政府官员是平民百姓的上级。这一点是世界通行的,也是勿需置疑的。但是,管理者与上级,应该建立在权威、信任、声望、依靠等民众公认的敬仰与服从的前提与基础上,并非时时处处都主动以管理者与上级领导自居。若如此,久而久之就会淡化与人民的血肉亲情,拉远与百姓的情感、心理距离。因此,“政情民声”栏目的示范意义就在于:政府是有责任、有义务,自觉、 主动、时时、事事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媒体的聚焦之下的。这种监督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展开,尽管还是表象的、浅层次的、形式上的,但毕竟是从赋予、扩大、充实普通群众话语权起步的一个良好开端。 所以,我对卢氏电视台开办“政情民声”专栏这条不起眼的新闻,不仅充满兴趣,而且也寄托着一种期望:它即可为新闻改革注入活力,也可为“阳光施政”开创一种模式。 (稿源:红网) (作者:孙振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