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凸显中国可持续发展决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8:48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3日电 (王敬中) 进入2005年不久,经常被视为“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这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此举一出,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对去年“审计风暴”记忆犹新的公众惊呼,“环保风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这次叫停的30个违法项目投资巨大,几乎个个数亿乃至数百亿元。 “依法停建这些项目,引发的震动可以想象,国家环保总局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加之不少项目已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从而增加了查处的复杂性。”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但查处违法违规项目,国家环保总局决不手软!” 此间观察家认为,“审计风暴”和“环保风暴”最大的共性就是这两个被不少人视为“橡皮图章”的部门,敢于拍案而起依法行政。“环保风暴”的中心就是强力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标志着中国环境治理战略的重大改变,即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变为从源头上堵死污染渠道。环境影响评价本来是很多项目的前置程序,但一些地方“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十分严重,他们把环评当成审批时盖的“橡皮图章”,甚至有些地方连这个“橡皮图章”都觉得多余。在此情况下,国家环保总局举起了“环评”大旗,对违法上马项目厉声叫停。这对几乎忘记环保部门存在的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来说实属“突然”,他们的强烈不满也当在意料之中。观察家们指出,审计和环保风暴的形成与中国的“大气候”密切相关。“审计风暴”是在中国加大反腐败力度的背景下发动的,“环保风暴”则是在中国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气候中生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然而一些地方为追求所谓“政绩”,盲目崇拜GDP增长数字,大上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瓶颈日趋明显。 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03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贯彻这一战略,中国针对部分行业发展过热局面实行了宏观调控,而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则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就在30个违法开工项目尚未全部叫停之际,国家环保总局1月27日再发通报,公布了46家尚未启动脱硫项目的火电厂名单,要求加大对火电厂脱硫的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而在此前,潘岳曾向外界表示,国家环保总局下一步整治的重点将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能耗、物耗高的行业。 国家环保总局的举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人们用诸如“猛”、“勇敢”、“有点出乎意料”等词汇来形容这次举措。中央电视台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52%的被调查者认为风暴应刮得更早些。 然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赋予环保执法部门的权限不够,对污染企业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例,该法规定,对违法项目的最高罚款金额为20万元。这对于动辄上亿元的项目来说,如九牛一毛。 他们呼吁,应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让环保法律有足够的“杀伤力”。(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