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老牛基金会的产权秘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5:51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眉/内蒙古报道

  中国内地富人不少,但有慈善之举的富人却不多。所以,当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牛)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将自己在蒙牛近10%的个人股份全部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下称基金会)的消息被证实后,人们称之为“惊人之举”。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中国内地富人排行榜纷纷亮相,不少内地富豪甚至登上全球富人排行榜。但就在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国际富翁,同时作为慈善家榜上有名之时,中国内地富人却受到了“吝于行善”、“为富不仁”等舆论谴责。

  对于这一中国内地首个企业家私人基金会,社会的关注集中在了对牛根生慷慨大方的钦佩,但对于牛根生本人,除了坦露其独特的财富观之外,更自认为基金会是其产权制度创新的有效探讨。

  是“做秀”还是“动真格”

  关于“老牛基金会”,近两年一直就有传闻,但不论是公司方面,还是牛根生本人,在承认“确有此事”的同时,对成立时间、股份捐出比例和基金用途等具体细节,都未有明确说法,也不希望媒体对此过多渲染。直到2005年1月中旬,蒙牛乳业负责宣传的相关人士才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基金会”正式成立,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基金会资料。

  从时间上看,2002年底,牛根生本人开始有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成立基金会的考虑;2003年底,牛根生正式向负责公司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表达和确认了自己的这一打算,境内外律师几易草案;2004年12月28日,即公司上市半年后,基金会的平台机构——“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毕,宣告成立;2005年1月12日,“老牛基金会”正式创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这个不到半年的“纸上富翁”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并同时确定,基金会隶属于“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

  显然,捐助的具体方式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据了解,捐赠的具体操作分两步:第一步,在牛根生的有生之年,个人股份红利的51%赠予基金会,49%留作个人生活所需,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牛根生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基金会的资金用途,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按照基金会章程规定,基金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员工个人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基金会申请资助。按此标准,具体用途涉及到集团九类人: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研发、技术、生产、原料等8大生产环节的职工,以及陷入特殊困境的员工。

  资金用途的最大“亮点’,应属最后一类资助对象。涉及前8类人的用途,性质属于物质奖励或者说是激励机制;而最后一类人,则属于“遭遇天灾人祸”,但按照惯例,“企业分配制度涉及不到、上市公司有关规则照顾不到、社会保障系统覆盖不到”的慈善资助。

  至于基金会为何不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民开放,牛根生解释说,基金会目前财力有限,只能选择一个能起“四两拔千斤”的“支点”,这个支点显然就是龙头企业。然后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基金会对农民的间接援助。

  基金会的管理工作,当然由基金会的成员来负责和履行。具体包括牛根生和同样贡献了股份的妻子、儿子、女儿四人,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高层领导等。但目前规定,在三年之内,除牛根生及家人之外的其他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

  据了解,基金会目前的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金额300多万人民币。

  有意思的是,基金会成立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蒙牛乳业和牛根生的“作秀”?

  《中国经济周刊》将此质疑抛给牛根生,得到的回答是:这种想法和怀疑不奇怪。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若要“作秀”,一个月或是一年还可以。但几十年“作秀”可能吗?哪有一个人一生“作秀”的?

  为何成立“老牛基金会”

  2004年12月初,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宣布该会所获捐赠的70%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不到15%。 “中国内地富人不慈善”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但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慈善与否,既要看企业和个人的真实财力,同时也取决于富人作为自然人的财富观、作为企业家的经营观。

  据蒙牛乳业内部人士透露,在一次公司会议上,牛根生坦诚:中国有句 古语叫“富贵不过三”;而从哲学观点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是任何人、包括历史伟人都不可避免的最后一步。

  至于不能给子女后代留下一笔财富的疑问,他回答说,如果蒙牛能活一百年,那么后代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和骄傲地说,“我是蒙牛创始人的第几代”。这样一张企业“名片”比拥有物质财富更有价值。

  近几年,牛根生曾获得过诸多荣誉和头衔。但他本人较看重某网站评选的“新民企领袖”称谓,因为其中的“新”字令他感兴趣。他解释说,“新”意味着与十年前、与五年前都有差别,他的“新”重点体现在从“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上。早期的民营企业家,给人的感觉是——为自己挣钱,关起门来吃肉,即“金本位”;现在的民营企业家,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个人是否幸福,不单取决于他的个人状态,而要看他所经营企业的未来前程,即“人本位”。

  因此,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是不可不信的经营哲学。

  近两年来,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层连连因“贪”而“落马”。蒙牛乳业于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同样作为上市公司老总,牛根生对此作何评价?

  “对于其他公司和人我无权评论,但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公司一旦上市,那么就有一群人的命运与公司紧紧联系在一起:产品市场上,是亿万百姓;资本市场上,是千万股民;原料市场上,是百万农民。除了这“三民”,还有“三军”:生产大军、销售大军、供应大军。

  “天称的一端是我和家人、亲戚的利益,另一端是‘三民’和‘三军’。孰轻孰重?显然我一家子怎么也重不过‘三民’和‘三军’,”他说。

  基金会是产权改革尝试

  基金会的成立,社会的关注集中在了其慈善性质。甚至有人拿牛根生与郑俊怀(伊利股份前董事长兼总经理,2004年底因为挪用公款被逮捕)做对比:两人同为中国奶业“大腕”,同为内蒙古土生土长的企业家,却有着天壤之别的财富观:郑俊怀把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变通”为个人所有,牛根生则把本属于自己的财富奉送出去。因此,很多人钦佩牛根生,认为他开启了中国富人的慈善时代,其人格魅力可敬可赞。

  对于将自己与郑俊怀做对比,牛根生并不回避,但他似乎更看重两个企业之间的对比。因此,他只是回应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各一半。

  但对比两个公司,两者的不同不仅是品牌之别,更深层的是体制的差异:蒙牛从一开始就是民营企业,公司上市后,包括牛根生在内的所有创始人都获得了相应的股份,成为公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如牛根生获得了近10%的个人股份;而伊利股份脱胎于国有企业,按照当时的有关制度和法规,公司上市后,包括董事长郑俊怀在内的所有职工,没有个人股份,即公司股份变化中排除了企业内部人的成份。

  其实,郑俊怀2004年底“出事”,根源也是因为违规、变相MBO(管理层收购)。而众所周知,MBO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收购,变国有、集体所有的股份为个人股份。

  郑俊怀的“出事”,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领导人中频频上演的“贪”剧之一。对此现象,专家、学界都做过深入分析,除了个人修养、个人情操等因素外,体制、特别是产权制度,被各界一致认为是此类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但对于制度问题,并非仅限于国有还是民营之分。对于产权清晰的民企而言,仍然存在制度改进。

  “基金会的成立,其实就是一种制度设计,”面对外界将基金会定位于慈善之举的舆论造势,牛根生道出了成立基金会的深层考虑。

  同很多中国内地企业一样,蒙牛从创立那天起,也立志要做“百年老店”,打造国际品牌。“显然,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活不了一百年。要想保证蒙牛成为百年老字号,就需要建立一种推进机制。因此才有了基金会,谁为蒙牛做出突出贡献,就重奖谁。一项事业能不能成功,关键看制度设计。基金会正是制度设计的一部分。”

  而这种制度设计的真正动力或者说压力,是中国企业所面对的现实竞争环境。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与中国企业同台竞争的是“装备到牙齿的国际军团”,中国企业无论在规模、底功,还是历史上都不如别人。要想后来居上,只有凭创新,靠突破。硬件拼不过,就只能发动“软件革命”: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而基金会就是其在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

  他分析说,产权制度的突破,最终目的是使与企业关联的各方“命运相联”: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贷款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当地百姓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因此,对于现代企业家而言,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牛根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