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何去何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6:12 中国经济时报 | ||||||||
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后可以利用自己密集的柜台网点及良好的服务之优势吸取存款,然后又把这些吸收的存款向其他银行提供贷款批发业务。 易宪容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
据国家邮政总局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邮政储蓄系统拥有3.2万家分支机构、2.6亿储户、邮政绿卡7000万张,储蓄存款余额达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储蓄余额的近10%,规模仅次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位居第五。 如何保证这些日益庞大的邮政储蓄资产有效运行?如何减少及分散这些资产运行中的风险?改革现行的邮政储蓄系统已势在必行了。在现代市场体系中,邮政储蓄银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事情,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是很普遍。借鉴他人成功之经验显然可能减少我国邮政储蓄系统改革之成本。 在日本,邮政储蓄机构是财政融资计划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日本的财政融资计划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并将资金用于政府减弱公司进行的公共项目或作为对目标领域的政府贷款。可以说,日本的邮政储蓄系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 在台湾,邮政储蓄十分发达。邮政储蓄又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是台湾金融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成立于1919年,主要是吸收小额储蓄资金为主。1930年成立了独立于邮政总局的邮政储汇总局,并直属于当时的交通部。1935年开始办理简易寿险业务吸收长期资金。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邮政储蓄网点林立、服务时间长及税收的优惠,台湾的邮政储蓄及简易寿险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3年邮政储蓄的账户达2200多万。 台湾的邮汇局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简单寿险保单等次级证券向小额储蓄者募集资金,然后将90%以上资金以1年期定期存款转存央与专业银行,部分以短期定存其他商业银行,小部分购买国债、央行储蓄券、短期票据与国债回购交易、进行定存与保险单的抵押贷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台湾的邮汇局不能够成为完整地沟通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渠道,在存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不具有一系列完整沟通资金的流程。 也就是说,台湾邮汇局零售各种类型的次级证券给储蓄者,再以批发方式将资金转存其他银行。由于台湾的邮汇局吸收资金高居台湾金融机构榜首,大部分必需转存央行,因此在台湾货币市场狭隘与信用工具缺乏之下,其转存款又成了央行拥有的最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在1994年以后,台湾邮汇局可将转存各家银行的新增存款直接投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成为拆借市场最重要资金的来源之一。同时,邮汇局亦将对保户承担小额抵押贷款。 从台湾邮汇局的组织结构、业务构成、资金流转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台湾邮汇局交易网点多、营业时间长及税收的优惠,从而为民众提供了优越于其他金融机构服务。邮汇局成为台湾吸收资金最大金融机构与这些条件是分不开的。二是邮汇局成为台湾吸收民众储蓄转为投资的重要渠道,不仅便利了民众,也弥补了台湾早些时候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足,推动了台湾的经济建设。三是邮汇局吸收的储蓄存款及办理简易寿险提取责任准备金,在1980年以前除了保留部分周转金全部转存央行。央行根据社会信贷资金需求将邮汇局的转存资金给其他银行授信或融通中长期投资,从而成为央行能够掌握货币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四是邮汇局在多种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利润,不仅弥补邮政业务亏损也增加国家财政之收入。 从台湾的邮政储蓄制度与营运情况来看,国内邮政储蓄不仅需要改革,而且如果制度设计得好,肯定会创造一个多赢的局面。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邮政储蓄改革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处理好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分离后的利润分享问题。1998年邮政电信分家后,作为邮政局扭亏的支柱,邮政局对邮政储蓄不肯轻易放手,担心的就是邮政储蓄分离出去之后,邮政业务亏损如何来补偿的问题。但是,从台湾的经验来看,国内邮政储蓄银行的组织架构同样可以植于国家邮政总局之下,只不过是需要把邮政业务与邮政储蓄业务相分离,这样才可为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创造条件。至于两种业务分离的利润分享可以通过新成立公司规则来界定。 2004年5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印发《邮政储蓄机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邮储与邮政业务应实行“财务分开和分账经营”。这样做正是国内邮政储蓄得以发展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实行分账核算之后,才可使两者之间的利益得以明晰界定。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分离不仅可以让邮政储蓄系统纳入银监会的监管体系内,减少邮政储蓄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而且也是国内邮政储蓄系统转变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前提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国内邮政储蓄系统改革是必然,而邮政储蓄系统改革就在于如何向银行转型。随着时机的相对成熟,不论从国家邮政总局还是银行监管系统传出的种种信息都在表明,邮政储蓄银行化的步伐正在加速。 有人认为,目前近万亿储蓄资金的出路已经成为困扰着邮政储蓄银行化的首要问题。他们认为,通过拓宽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渠道、办理集中批发性信贷业务,从而成为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商将可能是邮政储蓄未来的定位。但是,让庞大的邮政储蓄资金进入市场会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特别是目前国内正处于抑制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关键时期。 对于这些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一是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正是要来化解近万亿储蓄资金的出路问题。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邮政储蓄系统的功能与业务范围肯定受到限制与约束的地方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邮政储蓄业务要得到发展是不可能的,而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就可以根据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特征与条件重新来界定它的功能与业务范围,并为其发展创造种种便利条件。从台湾邮汇局的情况来看,业务范围的拓展是根据其发展的条件而不断改变的。 二是为了解决国内邮政储蓄之出路,从2003年9月开始,央行“开闸放水”,允许新增存款由邮储机构自主运用。2004年6月,已经有1700亿邮储自主运用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当中,资金主要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协议存款,国债和金融债的承销,以及银行间债券交易。这样做,对市场货币供应量是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邮政储蓄的大多数资金仍然是以转存的方式进入央行,这样央行更容易通过不同方式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对货币市场冲击不会太大,反而是稳定市场的股重要力量。 三是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后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条件采取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我曾多次指出,由于种种条件之限制,邮政储蓄银行短期内不能同其他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因为它还不具备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所需的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但是可以作为一家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的批发银行。因为,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密集的柜台网点及良好的服务之优势吸取存款,然后又把这些吸收的存款向其他银行提供贷款批发业务。 同时,在我国目前金融网点不充分、特别是农村金融网点不充分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还可以为民众提供一定的投资渠道。早些时候有不少人认为国内邮政储蓄把农村的储蓄吸收走了,使得农村金融严重萎缩。我想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很简单,国内邮政储蓄为什么有能力吸收农村大量的储蓄而不是农村信用社。问题在于邮政储蓄有它的优势与便利,比如网点多、安全性好。 既然邮政储蓄银行有此优势,就不仅要发挥这种优势,而且也可以如台湾邮汇局一样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将其业务范围放开。如邮政储蓄银行也可以成为国内代理投资基金、代理保险服务、国债销售、农民小额信贷的网点。而且当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之后,它的网点还可能会成为外资零售银行或是信用卡发行公司投资的目标。因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民的金融资产的增加将使这一趋势成为必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