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印度洋海啸波及中国经济 > 正文
 

合作的契机 从海啸重建角度审视亚洲区域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4:33 21世纪经济报道

  亚洲国家如果能够将合作进一步推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逐步达成亚洲共识,则善莫大焉。

  海啸的余痛尚未完全散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接下来便是反思海啸预警机制的时机。1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就在海啸预警研讨会刚刚结束之际,另外一个有关印尼海啸灾后重建的会议——海啸“灾后经济形势分析与国际合
作”研讨会1月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为了亚洲更美好的未来”。

  去年年末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伤亡人数至今仍然还在继续增加。印尼官方1月25日宣布,印度洋海啸中总遇难者和失踪者人数目前可能已超过28万人,其中印尼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和失踪者人数已达228249人。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遭遇到的最大悲剧之一。

  如今,针对海啸展开的救灾和重建工作正在进行。救助伤者、重建家园当然是应有之义。反思人与自然,重塑和谐地球也应该提上人类的议事日程。但是,对遭受重大伤害的亚洲国家而言,在海啸灾后重建中,推进亚洲区域合作应该成为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或许为亚洲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来自中国、东盟成员国、国际组织的专家和官员,以及美国、印度、日本等国的观察员代表近百人与会,为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出谋划策。

  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基于生存基础上的合作,是最原始但也是最稳固的合作。亚洲国家如果能够将合作进一步推进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逐步达成亚洲共识,则善莫大焉。

  上世纪以来,区域合作发展迅速,世界上其他地区如欧盟、北美都进展顺利。特别是欧盟,如今已经由昔日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壮大为统一了货币发行、关税政策甚至一些外交政策的庞大政治、经济共同体,这种深入的一体化大大推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观亚洲,长期以来区域合作进展缓慢。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国家要么战火纷飞、要么互相猜忌。虽然不乏共同利益,但很难聚到一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国家意识到了亚洲合作的重要性,2000年终于在泰国清迈达成协议,所谓的“10+3”(东盟十国加中日韩三国)由此而生,亚洲合作在东亚开始起步。

  但“10+3”的合作也一直困难重重。东盟在区域组织方面有经验,但其本身也处于一个转型期间,内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要东盟扮演整个东亚区域组织的领导者实际是有困难的。正如东盟一位领导人所说,如果在“十”加“三”内,“三”不能扮演领导角色,那么东亚的区域组织不能成为现实。要“三”扮演领导角色同样是难上加难。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歧不是短期内能消除的。特别日本,一直不愿正确面对侵略的历史。既然如此,那么东亚国家也很难相信它能承担起领导东亚区域组织的责任。

  在“10+3”推进困难重重之际,中国与东盟的“10+1”合作却进展神速。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努力,承担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使得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开始向好。三年多以来,中国和东盟的多边关系已经有了迅速而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加入了东盟现存的所有多边组织,包括《东盟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也已经和东盟国家针对南中国海问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目前,中国、东盟的多边关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作为一个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此次海啸救援中,中国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大救援行动,获得了受灾国家的一致好评。泰国驻华大使祝立鹏在接受采访时就坦陈,“中国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的迅速救援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地区和世界扮演的重要角色。”

  更进一步,针对此次海啸的国际大救援,充分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的重要性。事实上,现在在很多领域,国际间的良性合作都有增无减,海啸的救援、预警机制的建立也毫不例外,都有待于成熟的区域合作,这或许是一个推进亚洲区域合作的不错的时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