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案为行业利益各执一词有悖媒体良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1:13 中国青年报 | |||||||||
刘效仁 因排污超标受到青浦区环保局处罚的上海高维精细化工厂,以所排水系社会生活用水为由,将环保局告上法庭,两审均败诉,被称为“上海环保第一案”。值得回味的是,不仅原、被告双方剑拔弩张,而且环保行业媒体与化工行业媒体各执一词,耐人寻味。(1月27日《南方周末》)
《中国环境报》发表题为《执法难题图破壁,法律体系待完善》的文章,以“高维案”为例分析当前环保执法的难度,认为处罚力度不够是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继而,《中国化工报》刊出题为《想证明自己环保还真难》的文章,认为在企业与环保部门的纠纷中,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相关法律没有体现保护弱者的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化工强国,对我国的化工企业,更多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歧视”。 表面看,两家媒体说得都在理,其实带着鲜明的行业倾向性,为各自代表的行业摇旗呐喊。 自然,行业报是需要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源于媒体的性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行业报由国家各部委办局主办、主管,且以行业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读者群体。由市场销售决定读者定位,因读者定位必然使媒体打上行业利益的烙印。其鲜明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报道重点以本行业为主,对本行业成绩浓墨重彩,为行业或部门权益鼓与呼,更重要的是当本行业与其他行业发生矛盾、利益博弈时,坚定地站在本行业一方。但是,其倾向性必须以公正、良心、理性作为行业媒体的职业道德底线。 事实是,出于生存、对主办主管机关负责、取悦本行业读者的需要,一些行业性媒体的倾向性往往超越了应有的职业底线,一个鲜明表现即是形成了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尤其是对于本行业的不正之风,行业性腐败行为,不少媒体始终“沉默寡言”,即使其他媒体已经曝光,也依然不发一言,有的甚至公然为不正之风张目。这些年一些行业出现系统性腐败,一些厅局长“前腐后继”,本应成为监督哨兵的行业性媒体却处于集体失语状态。 美国著名新闻奖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正因为媒体是社会的“良心”,确凿、真实、理性、公正、率直、诚信,当是大众媒体必须恪守的最高准则和职业道德。 媒体定位不同,读者群体各异,但吸引读者、征服订户的根本手段仍在于公正道义、激浊扬清。不仅那些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媒体如此,行业性媒体亦应如此。因为,惟有为读者提供新闻事件的客观描述,担当起公正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神圣责任,才是媒体赢得读者赢得尊重的正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