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产能力 为三农问题治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00:11 中国经济时报 | |||||||||
陈锡文解读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 记者王海坤1月31日北京报道 相对于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新主题,意在寻找农民致富的“治本”之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今天这样评论。
1月30日中央正式公布2005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今天上午,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特别举行的“关于当前农业情况和农村政策”新闻发布会上,就这一文件进行了解读。 针对这个建国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下发的第七个“一号文件”,陈锡文表示,该文件与去年的一号文件所体现的政策思想一脉相承,即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就明确了要长时期实行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去年“一号文件”确定的“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优势下,取得了粮食总产量超过9100亿斤、农民人均增收300元、贫困人口减少300万人的好成绩。今年的“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就指出不仅政策不会变,而且还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减负的力度,即“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稳定、完善和加强”,就是想给农民兄弟吃“定心丸”。 陈锡文认为,相对于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新的主题,就是要在强调政府对农民采取增收减负政策的同时,找到农民致富的“治本”之策——加强农民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为只有这个能力加强了,农业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真正实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否则,面对中国农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致富靠政府补贴显然是不可能的。 主题的更换,并不说明中国农民增收问题就已解决。陈锡文指出,中国农民增收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去年农民增收情况较好是受政策、工作、气候和价格四个因素的影响,仅“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一项,就使农民中获得了451亿元的实惠。今年“一号文件”中,虽然在继续保留这451亿元的实惠政策的基础上,还有新的强化措施,但农民增收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难点:首先,今年气候和价格两个因素就很不确定,而今年农民增收的目标约在5%左右,这就决定了今年农民增收的难度会比去年更大。然而,即使是这样,并不会出现像有的专家测算的那样——到2020年,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七倍以上。 陈锡文说,这不仅因为中央政府在持续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民减负增收,如今年将有25个省市自治区会全部免除农业税。国家在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控,甚至在不断地减少农民的数量,通过财政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今年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具体数额大概就在700亿元以上。农民的收入会逐步地加快增长,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目前存在的民间拆借问题,陈锡文强调,民间融资的活跃,实际上表明正规金融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不足。所以,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非常强调金融部门的改革以及通过改革来加强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对仍可能长期存在的民间金融借贷要加强监管,不要让它变成盘剥农民的高利贷,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针对粮食缺口的问题,陈锡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之所以要强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建设,也是希望提高土地产出率之后,逐步缩小现在粮食产出的缺口。不过国家的粮食库存还是相当充裕的,尽管粮食生产和当年的需求存在缺口,市场上绝不会出现供求紧张的局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