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妥善经营大周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1:25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向阳

  当前,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发展为大周边外交,大周边地区对中国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价值。

  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多变

  近来,国际国内所发生的许多热点事件都或多或少与中国的周边地区有关,并引起了世人对中国大周边外交的广泛关注。

  看点一,海啸危害甚巨,大国暗中角力。自2004年岁末在东南亚与南亚印度洋一带发生罕见大海啸以来,各大国围绕救援活动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角逐,其中尤以美日两国军事介入与印度拒绝外援备受瞩目。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列强的军事卷入虽有其有利救灾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东南亚、南亚的地缘战略价值。

  看点二,石油需求旺盛,多国竞争激烈。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首次突破一亿吨大关,另进口成品油3788万吨。2005年1月7日,印度和伊朗签署了价值4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1月初,印度举办了第一届“亚洲石油峰会”,2月又将在新德里举行第一届“亚洲天然气峰会”。近期,印度还与孟加拉国和缅甸达成铺设管道原则协议,准备将缅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孟加拉国输入印度。中国和伊朗现正在双方于去年3月签署的价值1000亿美元能源合作协议基础上继续谈判,有望将原协议价值总额增至2000亿美元。伊朗政府高官表示,希望中国替代日本,成为伊朗石油的最大进口国。中国和日本激烈竞争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石油,俄罗斯政府已决定把油管从泰舍特铺到纳霍德卡,而修建从斯科沃罗季诺到大庆支线的问题虽无着落,但俄罗斯已向中国承诺增加铁路运输的石油。

  看点三,中国人与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跨国经营过程中,频频遭遇风险。去年,中国驻外工程承包人员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邻国遭受劫难。前不久,8名中国人又在伊拉克遭绑架,经中国政府多方努力后才被释放。

  上述一系列看点,看似不相关,实际上彼此之间却存在着联系,而将其联系起来的便是中国的大周边与大周边外交这一概念。

  何谓中国的大周边?

  中国的大周边外交是从周边外交发展而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针对与中国有着直接领土或领水接壤的邻国,称为“接壤型”周边外交或“小周边”;二是所谓四片经营与次区域外交,即“定向或区域型”周边外交,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四片;三是现在的“大周边”外交,即“全球战略型”周边外交,它是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进程中的周边外交,是在分片经营周边外交基础上,再将上述四片连为一体,并且向东西两线推进:向西扩展到里海与波斯湾一线,包括了中亚与中东的有关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向东南延伸到大洋洲,包括了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岛国。

  中国大周边外交的主要对象

  对此,可按两种方式加以划分:第一种是按国家大小来划分,一类是大国与国家集团,包括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东盟,以及中国的“特殊邻国”——美国,另一类则是中小国家;第二种按其对华政策与态度来划分,其中美国与日本是中国开展大周边外交的主要竞争者。其原因是美日两国对中国的统一、安全与崛起均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中美与中日之间都呈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对美国,中国可利用当前特殊与有利的国际战略背景,即利用美国陷入中东而无暇更多他顾的机会,以及美俄与美欧矛盾,来大力推进中国的大周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在大周边的影响力,但并非为了排除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对日本,则是与之竞争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可考虑与之适度分享与共享对本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大周边外交战略的基本思路

  其一,将维护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保持四周形势基本稳定、促进中国与相邻国家(下简称中邻)经济共同发展作为三大目标。树立大周边、大外交与大安全思想,双边与多边外交并用,周边与大国外交结合,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外交方式多管齐下、相互促进。统筹与协调处理中国在大周边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事务,国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同工作。

  其二,韬光养晦、寻求共赢。将中国崛起与大周边或亚洲的整体崛起相结合,将中国崛起融入到亚洲崛起之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坚持睦邻、安邻与富邻方针,与周边邻国共同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其三,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对美应保持中美关系大局稳定,求同存异,就维持亚太稳定进行战略对话,并应认清美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对日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强调彼此均为亚洲成员的共性,争取合作。

  其四,以分片经营为基础,推进大周边一体化。积极参与次区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将地区一体化作为化解双边矛盾与促进地区稳定的重要手段。

  其五,抓住历史机遇,利用纪念日造势。2005年对促进中国大周边外交存在以下三点机遇:一是在4月份纪念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中国当年提倡的“求同存异”精神可进一步发展为21世纪的“和而不同”理念;二是在6月份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对此应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和平与无私精神,也应批评其不计得失与好大喜功之举;三是今年将在马来西亚举行首次东亚首脑会议。

  中国大周边外交战略的模式选择

  其一,合纵型周边外交战略。

  合纵型周边外交战略将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外来干预视为实现中国与邻国和睦友好及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其主要措施是联合本地区国家尤其是其中的大国(俄罗斯、日本及印度),共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支配亚洲前途命运的图谋。其主要在于大力改善中邻关系,以灵活方式妥善解决中邻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尽量排除历史积怨对中邻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使美国因此而丧失对中邻关系分化离间的机会,使之难以有效利用中邻之间的矛盾。合纵型周边外交战略的主要难点有二:一是中邻之间的矛盾比较棘手,在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二是对于中国的合纵战略,美国可以连横策略加以化解,即充分利用中邻之间的各种矛盾,对中邻各国加以分化瓦解甚至各个击破,包括利用“中国威胁论”。可见合纵型周边外交战略的可行性是很有限的。

  其二,地区一体化型周边外交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国际关系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借鉴欧盟的发展经验,积极倡导区域主义,例如可参考法德两国的历史性和解以实现中日两国的真正和解,将中国的发展完全融入到本地区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并以制度化、机制化、组织化的周边关系与多边合作来缓解本地区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与安全困境的压力。另外,这种地区一体化周边外交战略还应带有强烈的自主性,也就是一定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即在关系到本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上,以及对本地区成员国给予优惠的制度安排上,完全由区内国家共同做主,美国根本无权过问。该战略的目的之一是彻底摆脱美国对中邻关系及地区发展的操纵摆布,它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另外,要想在本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完全排除美国因素也不大可行,因为各国在经济上对美国都依赖较深。而要在军事关系上摆脱安全困境并进而实现一体化则更是困难重重。加之美国与中国的许多邻国早已形成了各种双边军事同盟关系,要想突破这种双边军事同盟,使东亚各国真正形成安全上的共同体也显得遥不可及。尽管如此,地区一体化的周边外交战略仍不失为发展的大方向。

  其三,借用外力型周边外交战略。

  所谓借用外力型周边外交战略,指的是中国为了实现周边友好与稳定周边安全环境的外交目标而借用、借助外力,通过与外力的合作来对付邻国中的对华强硬派,使其变得对华友善,并借助外力来寻求中邻争端的早日妥善解决。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美国,这种周边外交战略将中美关系视为实现周边友好的关键因素与重要手段。它通过联合美国,以较高程度的中美紧密战略合作关系来推动、促进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有效实施,并试图使美国认识到中国不仅不是其威胁,而且还是美国在东亚(广义)乃至全世界的关键合作伙伴。该战略将美国的支持视为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成功与否的要害,它看到了美国对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性,但却显然夸大了美国的作用。该战略把成功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国身上更是不可靠、不切实际与危险的,并不可取。

  其四,多方共赢型周边外交战略。

  所谓多方,即指包括中国及其邻国(尤其是主要邻国)在内的本地区各国,以及中国的特殊“邻国”美国。而多方共赢型周边外交战略主要是正视美国在本地区及中国周边邻国中的广泛存在,倡导一种开放的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通过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东盟以及美国这六大力量之间的对话合作,以彼此双赢、六方共赢的模式取代以邻为壑、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外交行为方式,并以六方之间多领域、多层次、比较均衡的复合型相互依赖来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兼顾各方、共同发展、良性互动、普遍而持久的周边友好。该战略既比较现实,即充分考虑到了美国的利益与作用,又符合国际关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而比较具有发展潜力,值得予以足够重视。但其能否实现,则要看其他各方(除中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及其战略目标,如果美国仍以维持其所谓的亚洲霸权为己任,则该战略依然难以推行。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战略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