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透视高储蓄率带来的不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 11:16 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持久性的特征是,中国的广义货币存量M2与中国GDP的比率不断攀升。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中国居民储蓄的居高不下,形成所谓的“储蓄沉淀”。迄今为止,关于高储蓄的研究和评论可谓连篇累牍。这些讨论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导致高储蓄现象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其二,高储蓄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
影响如何?

  导致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动因,无非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二元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由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可替代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中国人重视未雨绸缪和为子孙后代储蓄的传统文化与消费惯性。以上因素讨论得已经非常充分,不必多言。而笔者试图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也是造就中国居民高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四种政策上:第一,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开始上升,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可能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动因之一;第二,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存款需求增加;第三,教育收费政策使储蓄的动机进一步强化;第四,对外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定时期后许多进口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价格将大幅下调的预期,使得不少人作出持币待购的决策。

  储蓄率偏高必然会导致效率损失。那么如何来衡量中国的高储蓄率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呢?准确的计算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笔者在此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估算方法。中国宏观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尽管中国国内的储蓄水平远高于国内的资本形成水平,但是中国却不是一个资本输出国。相反,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中国国内由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从而导致我们不能充分利用国内的资金来源。如果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畅通的话,这些资金本可以由国内储蓄来提供。因此,中国高储蓄现象的最低效率损失,实际上就是外资在我国所赚取的利润。

  例如,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引入外资的规模分别为593.56亿、496.72亿、550.11亿和561.40亿美元,而这几年外国资本的平均年利润率为5.69%、5.55%、6.02%和6.37%,那么中国每年由于高储蓄现象的效率损失至少等于前面二者的乘积,即中国从2000年到2004年的效率损失分别为:33.76亿、27.54亿、33.11亿和35.76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开始中国的居民储蓄额开始超过国内投资额,而从1990年到2003年中国利用外资数量总计6220亿美元。如果我们保守估计这14年间外资的年平均利润率为5%的话,那么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就高达311亿美元。

  同时,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实际上是与我国的高储蓄现象紧密相联的。鉴于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主要表现在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上(目前已达到6000亿美元),而持有外汇储备也是具有相当高的成本的,因此,我国庞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视为我国高储蓄现象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