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构建信用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 08:31 第一财经日报

  郭继丰 陈毓敏

  新年刚过,一年一度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曾表示,新的一年,证监会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狠抓基础性建设,即将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遗憾的是,在可期推出的基础性建设政策中,缺乏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使“国九条”的落实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缺乏信用体系市
场风险难驾驭

  资本市场的信用体系是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具有风险揭示、预警、控制、市场监督和定价机制的功能。风险的揭示、预警、控制功能,是在通过信用等级、违约率向投资者揭示、预警风险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风险控制的参数;市场监督功能就是当信用等级及其相对应的违约概率,成为市场定价的参数时,证券发行主体的发行费用和成本就与它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要降低融资的成本和费用,就必须诚实守信、提高信用水平;定价机制的功能就是当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成为定价的参数时,谁掌握了信用风险评估的主动权、谁掌握了信用评估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谁就具有定价的主导权。

  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自建立以来,由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确定的改革序列没能及时把信用体系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致使现在资本市场乃至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的信用体系没有能够形成,改革开放中的风险不能够有效的揭示、预警和控制。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市场监督的功能严重缺位,重要商品、战略性资源、金融商品等的定价主动权、主导权丧失,除行政性的市场驾驭手段外,缺乏市场性驾驭的抓手和机制,从而也就确定了资本市场价格运行的完全市场化、政策性工具难以弥补市场缺陷,导致资本市场只能靠市场的有效供求机制自我调节、自我的回归、激情的波动。信用体系是资本市场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信用体系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美国的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信用评估业延续老穆迪先生的基本宗旨,无偿提供评估。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滞胀”中的严重失信事件,尤其是PennCentral对价值82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违约,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为了确立债务发行的信用,以资信评估重建美国信用体系的工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面积地展开,制定了一系列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包括基础性法律,促进风险揭示、预警相关性法律,促进信用评估报告使用的法律。

  以信用评估为核心的美国信用体系重建,促进了消费、投资、金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对信用评估的旺盛的需求,促进了美国消费、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构建了以信用评估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以穆迪、标普为代表的权威性信用评估机构也逐渐形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巴塞尔资信协议》的实施,西方国家在向世界不断地输出美国的信用文化及其制度、体系的同时,穆迪、标普也逐渐世界化、全球化。

  在安然事件之后,美国为了促进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牵头提出了《关于在联邦证券法律体系下资信评估和使用的构想》,英、美、法财务主管协会联合起草的《资信评估标准化草案》,以期推进资本市场信用制度的完善,也标示着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性信用体系将在未来逐渐形成,这为资本市场乃至其他市场上的风险揭示、预警、控制、市场监督,乃至定价的主动权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正是缺乏风险揭示、预警、控制、市场监督的机制,缺乏资本市场定价的基础和主动权,以及由此形成的信用体系,致使资本市场从开创之初以债券融资为主导演变为现在以股票融资为主导结构性失衡格局,致使股票市场经历20世纪90年代严重偏离国民经济支撑下的虚假繁荣,甚至导致2001年下半年以来股指的自然、自我性回归和股票市值大比例蒸发。与股指的回归相适应,虚假繁荣下的风险不断暴露,ST公司占全体上市公司总数的比率由1998年的2.70%上升至2004年的8.23%;仅仅2004年被托管的券商就达到8家,占6.3%。

  2004年,国内市场上有基金156只,管理基金总规模超3300亿份;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都在择期入市,国际资本也在觊觎资本市场,在这样到处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体系缺乏的生态环境下,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会不会重演?果真如此,那时股市蒸发掉的可能不再是投资者的“剩余资金”,还可能是社会赖以稳定的后备资金和发展资金。

  因此,以什么样的机制或体系来揭示上市公司和券商的风险,对投资者预警,为投资者提供风险控制的参数和工具,发挥市场监督的作用,掌握资本市场的定价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构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可跳跃的一关。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市场信用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资本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