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难题击中城市化滞后之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 02:13 第一财经日报 | |||||||||
今日(25日),是春运正式启动的日子。每年的春运,都成了牵动人心之旅。自改革开放以来,春运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政府部门为疏解这个难题,也没少下功夫,但问题似乎还是那么紧张。 看起来,春运紧张表现为供需失衡,也就是说,运能的增加远远赶不上人们回家的需求。对此,有一种意见认为,要解决春运难题,基础是要多修铁路,增加运能。我国现有铁
要比较彻底地解决春运问题,在发展交通运输增加运能的同时,必须减少人们回家的需求,把农民工留在城市里,尤其是让长期进城农民工变为城市居民。这是应对春运问题的釜底抽薪之举。但这涉及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资源配置、户口壁垒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 实际上,隐藏在春运短缺背后的就是上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春运谈春运,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城乡、打通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和解决春运问题。 从我国春运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支大军,一支是学生,一支是农民工。扩招之后,学生流人数虽然越来越多,但相对于一亿多的民工流,前者也只是后者的零头。所以,春运之难在于要把后者在一个短时间内集中并安全地送回家。 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经济规律都告诉我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人口的自由迁移,特别是从农村和落后地区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和定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城市化的应有之义。但是,现在约占农民工总人数一半的人口在春节期间不得不长途奔波,说明他们所谋生的城市并没有给予他们真正的家,也说明目前还只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人口却不能自由迁移。在城市,由于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也就不能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从而,他们不得不每年像候鸟似的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奔走。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另外,今后脱离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每年将以13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大部分进城就业。由此来看,我国春运的紧张期还远未到来,今后5~10年,运能不足的矛盾只会更突出。 规模越来越大的春运反映了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急遽的变化和转型中。必须对行之多年的城乡二元化政策进行清理,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同时引导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秩序。这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问题。所以,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户籍藩篱,让农民工成为市民,春运也许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