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汉武帝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 20:00 《财经时报》

  和讯网-《财经时报》特供

  张立伟

  作为一个巩固汉民族文化的皇帝,汉武帝一方面扩展了以中原为主的中国版图;另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电视台近日热播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令观众
终于逃出多年“清宫戏”审美疲劳的同时,也使一些国人开始追思民族的伟大历史,寻找久久不曾唤醒的民族文化与自信。

  中国近代百年因积弱而蒙受异族的羞辱,在寻求现代化的道路上,自“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后,传统文化便再三遭到清理。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令中国持续繁荣至今,国家实力的增长令中华民族更加自信,这种自信也反映在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复兴欲望上。

  2004年7月10日-17日,蒋庆、盛洪、康晓光等人士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同年9月28日,官方首次主持孔子诞辰2555年祭孔大典。而更令人瞩目的是9月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5位的名义发起,共71名专家学者签署发表的《甲申文化宣言》,主张在不排斥外来文明的情况下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这些捍卫民族文化的人看来,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华民族失去了文化身份。

  《宣言》发表后遭到一些自由主义分子的激烈批判。他们认为,要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传承固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尊重知识的环境,百家争鸣才是中国文化唯一的出路。他们中的极端者信奉全盘西化,甚至有些人认为,引进西方现代一切思想成果都是不够的,还得引进其文化,而这文化不是别的,是基督教信仰。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都曾发生过“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争论。学者俞可平认为,争论者都把文化当作决定性的变量,把文化当作现代化的根本驱动力,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现代化的成败。他说:“文化的因素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决定性地影响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首先是经济的,尤其是政治的因素。”

  中国改革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问题,这尤其需要新的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高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腐败、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等为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威胁,如何消除社会内部的冲突以及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而面对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令中国如何确保民族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有了危机感,这也是儒学开始受到国人重新重视的原因之一。

  由此,对于儒学的发扬也从文化领域转到政治领域。中国科学院的康晓光认为民主化将葬送中国的未来,儒化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并提出“仁政”的制度设计。国家行政学院的杜钢建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夏勇则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出民权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参与争论的所有人以及政府公开表达的立场表明,大家都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而辩论的焦点是如何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设计确保这些价值观实现的最优的政治制度。

  最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看来也在实践中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2005年政府的首要任务即“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等原则是民本思想的发扬光大,这样的语境本身也来自传统儒家文化。但是,实质上,民本就是民权。夏勇认为,“民权为政治上民之所本”,这是新民本思想的要义之一,而新一届政府提出“尊宪”和“保护私有财产”、努力树立宪法权威就是为实现民权而努力。

  实现民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2005年,中国制定了《行政许可法》,用法律规范行政行为并颁布一系列法律。在目前的改革进程中,“法学”史无前例地参与到各个领域。显然,立法机关希望通过立法来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权威以及增加政府机关的权威,否则,社会不公和腐败泛滥会令政府遭遇合法性的质疑。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导致阶层分化,中国社会内部的冲突和分裂越来越烈。出于担忧,政府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观察家认为,和谐意味着社会内部的协调和公正,这有赖于政府行政的“仁”,是对行政的道德要求。而一些专家认为,建立更多的民间团体不但能为各种利益团体提供公平的结社机会,而且能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参政机会。在这种体制中,弱者和强者有大致相等的机会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团体的协调谈判,更趋于社会和谐。

  电视剧《汉武大帝》令更广泛的国民有机会反思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界。那个名叫刘彻的皇帝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带领国家崛起于东方,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当今的中国也正在崛起,可以说,国人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命运的强烈关注,正是《汉武大帝》引起争论和儒家复兴运动的驱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时报》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