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后36条时代福利代价攀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 15:29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东方愚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历经一年时间调研修改的“非公经济36条”,距离最终面世又走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然而,杭州市体改办一位长期从事公用事业改革方面的研究官员认为,市场开放还存在“真开放”和“假开放”问题。在竞争性生产领
非公有资本一旦大举“入侵”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一定会对这些行业和领域内的国有“老大哥”们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是这些企业的垄断优势地位和“话语霸权”受到威胁,二是其垄断利润将大幅下降而投机成本不断上升,这一切都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杭州体改办官员所说的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之间的 “利益博弈战”和“明宽暗紧”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笔者担心的是,这一场“争斗”什么时候才能转为一种和平有序的“竞争”状态,会不会由于持续时间过长而使社会福利代价大幅攀升? 众所周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垄断由于具有高价格、低效率等特征,造成了消费者利益的受损和社会的无谓损失,根本起不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政府出台的为打破垄断的政策措施因“山高皇帝远”,在下放到各省市后由于地方各种势力的暗中较劲而使政策实施大打折扣甚至停滞不前,则使得打破垄断有名无实。 一方面,国有资本为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地下渠道)来游说法律制定者,这一过程必然伴随权力寻租等一系列腐败事件的发生,一旦目的得逞,“买单人”国有企业必然将所受损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另一方面,由于非公资本很难一下子撼动国有资本的垄断优势地位,除了同样进行寻租活动外,可能会通过强强联手“利益均沾”等“不利己”手段与国有资本较量,在这种有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的扭曲竞争状态下,消费者福利必将受到损失,而且从长远来看,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害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研究美国产业组织时曾说,美国经济“市场失灵”的程度远小于根植于现实政治制度中经济政策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政治失灵”。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合我国,特别是对于现阶段非公经济准入放开的形势下,各方利益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各势力的“利益争夺战”经久不息且愈演愈烈,不但亵渎了中央政策打破垄断、深入改革的初衷,而且社会福利代价将急剧攀升。 因此,笔者认为应从社会福利角度入手分析非公经济市场准许进入垄断领域这一政策,警惕“后垄断时代”社会福利代价不降反升现象的出现。这首先需要反垄断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的尽快出台,其次应加大制裁和打击力度,力争肃清只顾打自己小算盘的各股“势力”。打破垄断必须以社会福利效应的提高为前提,只有如此,市场态势才会朝着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方向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