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成功模式不可简单复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 15:28 中国经营报

  作者:方家平

  新近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推出封面文章《韩国的LG》,介绍LG试图效仿三星公司在两年内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的勃勃雄心。对于LG复制三星能否成功,文章并没有给出定论。且不管LG到底能否复制三星的成功,但成功的模式决不能简单地复制,这却是定论。

  纵观全球500强企业,没有几个是靠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来安身立命的。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去年6月在上海与中国企业家对话时坦言,GE的模式非常成功,投资大师巴菲特与李嘉诚的模式也非常成功,但是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都可以被学习却不能被完全复制。

  无独有偶,在去年9月份的首届跨国企业高层论坛上,戴尔中国区总裁符标榜把戴尔在供应链管理、运营架构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经验“和盘托出”,以供中国企业分享和借鉴。戴尔毫无顾忌地进行“自我解剖”甚至“自我暴露”,是因为戴尔相信,戴尔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然而,很多企业的失败恰恰就在于对复制的盲目崇拜,创新机制缺失的国内企业尤其如此。君不见,戴尔直销模式成功了,我们的IT企业就纷纷效仿;前几年索尼雄居市场霸主地位之时,我们的不少企业就高喊着要做“中国的索尼”;这几年三星的荣耀剧增之时,联想、TCL等企业就改弦易辙转而学习三星好榜样。凡此种种形式胜于实质、口号大于行动、理想超越现实的“模仿秀”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还可能拖累了主业、搞乱了阵脚、贻误了战机、稀释了品牌。以三星成功模式为榜样的TCL公司很早就涉足手机领域,并学有收获,成为国产手机行业的佼佼者。然而复制的东西毕竟不能久留,现已疲态尽显,连续7个多月业绩下滑;12月20日,昔日“手机狂人”万明坚也因此黯然去职。

  近来,以低价经营家电的国美电器进军中关村企图分食IT市场蛋糕,其最终结果虽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因为IT产品的特点不同于家电产品,其大规模集中采购和低价占领市场的“杀手锏”可能失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渐趋成熟的国美不会简单地将其家电领域的成功模式复制到IT领域上去,而会融会贯通,有所创造。

  被众多企业复制的三星公司其实就是在创造性的复制中成长起来的。曾几何时,三星的产品在设计和性能上均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存有巨大落差。痛定思痛,三星会长李健熙提出了“学习—创造性复制”。电子业复制索尼模式、重工业复制三菱模式、库存管理复制联邦速递模式、顾客服务复制施乐模式……这种全方位、针对性、创造性的复制使三星超越了自我。

  LG公司在复制三星的成功模式时,并没有全盘复制,而是在复制中有所放弃、有所超越。比如,三星拥有自己的芯片部门,是推动三星赢利的增长点。而LG针对其研发力量不足的实际则在5年前分拆了其芯片部门;三星每年耗资数十亿美元来提升品牌知名度,LG则将其精力集中在销售手机产品上,今年计划耗资2亿美元来开拓美国手机市场。LG还通过两个策略超越三星。一个策略是速度:在美国市场LG的数码手机和MP3手机推出速度要快于三星;另一个策略是推行产品差异化,高端产品是以LG品牌进行销售,而低端产品则以其1996年收购的另一品牌名义进行销售,此外,LG还将推出第三个品牌,这使得LG能以更快的速度扩张市场,同时并不损害LG这一品牌。LG的创造性复制现已小有收获,2004年LG收入增长了21个百分点,达到236亿美元,净赢利翻番,达到15亿美元,其希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的梦想指日可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