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需要适应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9:35 中国青年报 | |||||||||
文志传 “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在不容乐观。”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说。2004年,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半年多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就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2004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辍学率高的地区并不一定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初二年级流失最为严重。这个时期,能不能跟得上,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学生学习跟不上,自己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有了认识,认为孩子升学没了希望,不如回家就业。换句话说,应试教育在这些孩子和家长面前已经失败。 面对乡村教育的现状,应从制度上进行深层次思考。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过一次《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的讲演,其中一些观点,今天看来还非常适用。比如他批评“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错在“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老实说,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今天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读书有用,农村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未必不懂,但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堆应考的废纸,怎么去用?与其落榜,不如早点弃学,早早离乡外出去打工。年复一年,乡村最后只剩下老弱病残,谁去改造乡村建设乡村?即便走进城市,又怎么适应城市?这不是乡村教育的悲哀吗? 农村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最需要的是在农村有用武之地的中等职业教育,然后才能走向高等教育。显然,乡村教育以高考为惟一目标,不可避免走进了死胡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强求大纲、教材、教学、考试的“统一”,把孩子逼上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独木桥”。这种应试教育,全然不顾乡村对教育的真正需求。这些知识,与乡村生产、生活严重脱节,也不能适应城市化建设。学这样的死知识,日后留在乡村派不上用处,进城也派不上用场,惟一的路只能去应考。然而,就是考上了,那高昂的学费,又怎么负担得起? 针对脱离实际的“死教育”,陶行知指出要办“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这种“活教育”,应当根据平原、山区、草原、湖海等地域特点,编制丰富多彩、切实可行的大纲和教材,并输送优秀教师,让孩子学得会用得上,从而成为改造农村、建设农村的中坚力量。我们有必要认真反省农村教育的方向,彻底改革农村教育,给农村教育的目标、任务进行合理定位,设计符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教育蓝图。 因此,要遏制辍学的蔓延,不能埋怨孩子、家长眼光短浅,首先应认真地反省乡村教育的方向,根本扭转乡村教育的现状,从而建设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