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未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0:46 中国经济时报 | ||||||||
李慧莲 在1月8日那个晴朗的上午,我带着天空一般晴朗的心情应邀到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经济热点研讨会。但是,在听到潘云良老师的报告后,我的心情像是灌了铅。当那份关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实地调查报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会议现场的空气似乎也凝结了。参加会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在听完报告后,从台下拿着话
课题组成员们拍摄的幻灯片一张张播放着,看着那些花季儿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求学,当地老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讲课,泪水蒙住了我的双眼。以前到不少地方采访时,这样的情况也见过多次,但是,再一次看到那种场景,记忆深处的那种心痛又隐隐发作起来。 我决定会后采访潘老师。作为这份报告的执笔人,潘云良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更深刻。因为此前从未打过交道,我托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教授引荐,潘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他很忙,采访推了几次。11日下午,当我们终于将采访进行起来时,我发现已经过了数月的调研感受仍深深地刻在潘云良的心中,他不能忘怀,无法忘怀。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那里的孩子和老师们太苦了,真的是太苦了。”潘云良说,在辽宁调研时正赶上当地的农村老师到省里上访,为他们仅有的、且已拖了好几个月的每月400来块工资讨个说法。在广西一个小学调研时他们看到,因为交不起一学期50元钱的住宿费,那里的孩子们三个人挤一张床上。潘云良他们一行人到达的时候,正是吃午饭时间。几个孩子到老师房间交作业,老师们那几乎没什么油水的水煮青菜,把孩子们馋得不行。 “我永远也忘不了几个孩子那眼巴巴的眼神。”潘云良说,临走前,他们几乎掏光了自己口袋里的钱。电话那头一阵沉默,一阵唏嘘。过了许久,潘云良才用他哽咽的嗓音说,“尽管知道是杯水车薪,但算是尽点心意吧。” 倾听的人也不禁黯然。 孩子是什么?是我们的未来。农村教育或繁荣或苍凉,都预告着9亿农民之子弟下一代的命运,也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未来却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能不让人揪心?又如何让人放心? 摘录一段调查报告中的一段话,权作本文的一个结束语吧:“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纪,中国无法回避农村教育问题。因为说到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始终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石。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比例是75%。如果不把农村教育抓好,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整体上就不可能提高。然而,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我们不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国的广大农村还会出现现代文盲。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农村教育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败。农村教育问题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且不可掉以轻心。” 每个人,每个关注中国未来的人,能为此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