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难御竞争风险 价格战不是市场制胜法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0:09 中华工商时报 | |||||||||
社评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价格的竞争手段,许多中国企业还能依靠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同样难以预料的是,如果中国企业在“攻城掠地”中使用熟练的“价格战”一旦失灵,那么一些企业在抵御竞争风险时是否会变得不堪一击。
毫无疑问,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领域的生产企业在谋求市场占有率方面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依然是价格。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企业之间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依然没有摆脱低层次的依靠价格拼市场的格局。在新的一年中,许多行业的价格拼争又真刀真枪的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价格战”不仅在诸如家电等领域的一些传统“重灾区”继续蔓延,而且像汽车这样高速发展的行业也未能幸免。统计显示:虽然各种车型的价格一降再降,去年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都仍然未能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利润的急剧下降也使得近年一直发展顺利的国内汽车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也未能摆脱长期形成的“廉价产品”形象,一种悲观的论调甚至认为: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中国企业很可能沦落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抑或无法守住本土市场。而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球贸易框架内的种种制约不但限制了中国企业运用“价格利器”拓展海外市场的效果,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关于价格问题的倾销调查,甚至遭受别国的“反倾销制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在两 年后的2007年1月1日,中国就将全面开放市场。舆论普遍认为:其时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将由国内市场国际化转变为国际市场国内化。这意味着如果单纯依靠“价格战”这“一招鲜”,中国企业不但难有作为,甚至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 要想摆脱只能依靠“价格”拼争市场的局面,中国企业必须制造出在技术含量上高人一筹的产品。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90%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中国企业“价格战”最为激烈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例,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权威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3年在中国申请专利数量排名前六位的国家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在企业申请专利量排名中,前十名中没有中国大陆地区企业的身影。由此可见,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距,使得中国企业很难跻身“高端产品”的行列,只能亦步亦趋跟着国外企业的脚步,进而使用“杀伤力”和“自伤力”都极强的“价格战”去冲击“低端市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已经成为“离弦之箭”。在这种大趋势下,“价格战”模式无论从主观和客观的要求上都必然会逐渐停止下来,但如果痛定思痛走出一味依靠价格搏命市场的“薄命策略”,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