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19:25 《中国企业家》 | ||||||||
编辑/杜 亮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杜 亮 本期封面文章要为读者展现的是政界、企业界和各种经济人物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的活动。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试图以商界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刚刚发生的新一轮经济“失意”周
我们描述“这一轮”并非仅仅提供一些“戏剧性”的场面。在与上一轮不自觉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所记录的乃是一个“中国商业生态环境”的变迁。这种变迁在冲突的状态下得以充分体现。 首先,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帷幕拉开之后,“重型化”民企和“整合者”登场了。他们是推动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显著力量,当然也无形中成了调控的主要对象。我们看到“这一轮”的“失意者”中,或如德隆、三九、复星等是销售上百亿的企业,或如铁本、东方希望等是计划进行数十、上百亿元投资的企业。10年之间,商业力量的壮大让人感慨,而百亿级企业在周期中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更令人扼腕。 其二,我们看到了商业力量与非商业力量的“博弈”,比之在上一轮“治理整顿”中商业力量“尸横遍野”,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在“博弈”的“天平”上,一边是中央政府,一边是与地方政府捆绑在一起的商业势力,特别是“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尽管一度是政府势力占了压倒优势,但是我们依旧看到了谈判与妥协。允许博弈,乃是中国向真正的商业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 其三,我们看到了大民企对大国企在这一轮周期中的挑战、妥协以及合作。这种挑战与妥协在10年前不可能存在。我们注意到,中国以大型国企为依托的国家战略已逐渐成型,而成长起来的民企正在杀入这些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性国企的传统领地。这种高傲的挑战事实上成为某些民企在“这一轮”中铩羽的重要诱因,他们的投资往往被指责为“重复建设”、污染项目。而对抗进行到最后,民企又不得不选择妥协。在进军大国企传统优势领域的过程中,选择合作还是挑战是一个值得民企深思的问题。 其四,“这一轮”,正是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国策转型期。而民营企业家们往往对此“浑然不觉”,以致其中一些人遭到了惩罚。一个企业家,不看大势,是极其危险的。 最后,还有商界对于“这一轮”的广泛自省。从惑到思,再到建立起可以应对“中国式周期”的生存法则,将使中国的企业界走向更加成熟。 诗曰:“冬去春花次第开,莺飞燕舞各徘徊。疾风骤雨旦夕至,高唱低吟有去来。” 诗表的是自然界生杀消长、生生不息的规律,以此对照近两年中国商界在“这一轮”的际遇,又何尝不是如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