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能否全面反映真实的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6:58 燕赵都市报 | |||||||||
2004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又出笼了。根据媒体的判词,这样十个流行的语词,“为我们重现了逐渐远去的2004年。”而长期从事流行语态监测跟踪的北京语言大学史艳岚博士更是表示,“在这里,我们试图寻找一个靠近真实中国的视角。”(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指数,流行语的确能够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样态。这种从
可见,这些语词至少代表了“主流媒体”较长时段的关注热点,属于另外一种“真实”;但这样真实的语词是否反映了“真实中国”,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十个语词真实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它在提供一种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我们的认识,强化得久了,竟或成为一种语言的霸权,要主宰我们的认识了。 以刚刚过去的2004来说,其丰富性其实是无法纳入一个特定的、统一的、固化的框框的。选择了“这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别个”。这样的选择无疑是轻松的,但其后产生的后果却往往是选择者没有预料到的。在一个越来越讲究多元化的世界里,目光仅仅拘泥于高度抽象的几个语词,与其说是一种简单化,毋宁说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什么是真实的中国?丰富的、驳杂的、不加修剪的,甚至是额头冒汗、叶面滚珠的细密和繁杂。如果仅仅为了叙述的方便,或者追求某种宣传效果,硬是要总结出什么“十大”、“八大”语词的话,很可能有些本末倒置了。当人们将目光集中到这些被选择出来的热点上时,遮蔽实际上已经形成。 从传播的视角看,语词的遮蔽就意味着不平等的形成。说什么还是不说什么,本身就会晃动敏感的社会秋千,而社会秋千任何轻微的震荡,都有可能动摇人们的感性理性认知。2004年,拆迁的声浪遍及大江南北,关于拆迁引发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可是,在流行语中,我们找不到这个变得日益敏感的语词;贫富差距,也在主流媒体普遍的追逐财富的冲动中,如同漠视底层一样,被远远地搁置到一边了;还有民工讨薪,当城市化像饕餮一样一寸寸吞没了农民的土地,却刻薄地不肯容纳农民的身影…… 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裕上,同样应该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丰富多元上,而且,这种丰富性、多元化往往更为流传久远,真正影响人的意识甚至一时的社会风气。每一个看似干巴的语词背后,往往拖着一个长长的社会的影子。语词对于文明的建设“功莫大焉”。 可是,当我们社会的流行语词更多地汇聚到“高尚人群”的“高尚口味”时,对于底层社会的消解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进入精神层面的流行语,正在逐渐消解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大流行语反映的其实是媒体的、精英的和虚拟的中国,而不是大众的、文化的乃至真实的中国。 -涂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