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谁在把苦难诗意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09:21 新京报

  昨日《新京报》发表社论批评———《苦难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该文章针对“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的公益活动,认为“人生总是充满苦难,大部分都比4年回不上家来得深刻,如果这点苦难都受不了,谈什么经历风雨呢?”

  笔者以为,在贫困和富裕落差巨大而两者的生活如此交错的今天,这是一种把苦难“诗意化”、历史上屡见不鲜所谓的“辨证观点”:苦涩沉重、亟待改变的沉重现实,常常
因此失掉了悲剧的力量,而披上了“诗意的光辉”。

  人生确实需要磨砺,但是应该是保证类似“春节回家”等现代人基本需求后的自我历练,而不是苦难的遭际,特别是无法保证吃饭、上学的经济困顿的折磨。苦难并不是人生成长的必需品,告别贫困的人可以自我“怀旧”一下往昔的艰辛,但不能再把苦难“美化”。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苦难“带来更多的不是多数人的人生幸福,而是无数的眼泪、艰辛、心灵麻木甚至是血。

  苦难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最熟悉的词语,人们饱受了各种各样的大苦大难,这样历史困境确实成就了一些“英雄”式的人物,对于某些有着非常毅力、非常经历的人们来说,苦难也许并非坏事,但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更多人的一生被苦难阻碍甚至“摧垮”,苦难造就了甚至延宕至今的无数人生悲剧。要知道,在那些出身贫寒、经历苦难的英雄故事背后,更多是被苦难“淹没”的不知名者。无论是战乱、天灾还是经济的困顿,只有少数人才能把它转化为人生的动力,更多的时候,对于普通人来说乃是“人生噩梦”和“不能承受之重”,就像今天那些在学费越来越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大学校园中艰苦求学的贫困生所面临的。

  所以,我们应该有理性的“苦难哲学观”,而不是非理性的诗意化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不能完全消除疾病、车祸、天灾等偶然性带来的个体苦难,但是,却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消除所有人经济贫困的“不可承受之重”;通过社会慈善和救助机制,就像“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等活动,祛除贫困者成长的阴影。

  一个社会进步的理想就是个体“灾难”的减量最低化。因为,灾难不仅会阻碍人这支“脆弱的芦苇”的生长,甚至会轻易摧折它,对此,我们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李万刚(北京记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诗意新闻 全部苦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