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国际化欲速不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17:17 南方周末 | ||||||||
张春蔚
在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会上,联想杨元庆对过去的2004年最真切的感受是“国际化”。这个声称自己的责任就是“带领公司向最好的方向走”的年轻人,正亲密接
的确,2004年中国制造的两次全球亮相颇令人有扬眉吐气之感:TCL拿下法国老牌家电企业汤姆逊,联想并购了蓝色巨人IBM的PC业务。国际化从未以如此快捷的速度惊涛拍岸,而中国本土企业此前大多只能依靠中国式的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并购野心也从未如此凌厉。 就在岁末年关,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双双创出奇迹的四川长虹惊爆可能高达26亿人民币的欠款纠纷。纠纷传出不仅在短短数日打掉长虹几十亿元的市价,更直接引发了本土企业国际化的风险控制及其陷阱的系列追问。 综观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多采用三种方式:一种是以海尔为代表的海外建厂,一种是以长虹为代表的通过代理商、销售方式占领国际市场,此外还有TCL和联想所采用的并购方式。虽然这三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亦多有交叉,但也各有风险。 海外建厂方式目前被国内的制造企业广泛采用,尤其是彩电厂家多在海外设有分厂。但是受多种不可预期成本的左右,其胜负输赢短期内难以确定,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彩头并未昭现,但是收缩成本却肯定是相对简便的。 至于并购方式的国际化显然让人精神振奋。虽然目前TCL和联想接下的都是啃骨头的差使,但他们都认定自己能最终喝上暖胃汤。TCL所希望的18个月期限能否最后吹糠见米不得而知,幸好等待见证的时间尚不太久。联想的“蛇吞象”肯定将对其消化道的坚韧程度提出重大考验。 而在海外市场销售这个最古老的国际化方式上,本土企业几乎更是出于本能地参与其中。当然,他们也在这上面遭遇了最直接的狙击:虽然今年1月1日起欧盟将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但去年9月17日在西班牙埃尔切市发生的“温州鞋城烧鞋事件”意味着温州鞋的欧洲市场并不会真正顺畅。 在彩电行业默默无闻的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两家工会组织就产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彩电的反倾销诉讼,不仅成为中美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彩电贸易战,更将雄心勃勃的中国彩电厂家逼出美国市场。为了应对海外市场形势,彩电企业放弃国内成熟的产能纷纷海外设厂。在这一点上,五河电子公司虽然只是一家小小的木工和彩电组装厂,它却成功地左右了中国几十万电子工人的饭碗。 此外欧美企业对中国DVD机所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费的征收,将每台12至18美元的费用直接加在本已利润微薄的中国DVD影碟机厂家身上。2004年完全民营化的中国影碟机行业开始全线收缩,纷纷被迫走上多元化之路,中国这个曾经的影碟机出口大国开始对出口这个话题讳莫如深,避口不谈。 2004年11月,中国外贸出口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标志着中国跃居世界贸易大国的前三名。虽然提前6年实现了过万亿元的目标,但本土企业的底气并未有过人之处。 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出口?最直接的原因是急剧放大的产能和同步下降的价格,这使得本土企业进一步拓展更多的产能,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进出口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加工出口,而且很多还是外资名义的出口,扣掉可怜的加工费和外资企业拿走的利润,本土企业究竟分了多少份额? 其次的问题是:怎样出口?在急剧上升的出口势头背后,突然引爆的美国APEX公司对江苏新科、宏图高科乃至四川长虹一系列的难以追回的欠款案将长期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隐痛。曾经不为人所知的一系列跨国商业“陷阱”显露于人前,在外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对等交易,中国企业何至于此。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中国企业长期面临的现实。 这必然引出海外监管的问题,可这对于尚显稚嫩的中国企业而言经验为零。 在国际化耀眼的光芒前面,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之惑并不轻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