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保有控促进财政政策全面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 07:13 第一财经日报 | |||||||||
贾康 综观宏观调控的形势,2005年财政政策调整势在必行。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柔性的,通过谨慎和稳健的把握,既要配合现在宏观调控新的导向,又要掌握区别对待的要领。 具体地说,一是这种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变化体现为政府总量扩张的调节,力度明显增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实际上是要将短期策略性财政政策逐步转向中长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或是要将积极财政政策逐渐转向均衡财政、协调财政或者中性财政,它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调控手段组合、调控方式方法的适时、适度转换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退出,而是赋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观调控战略职能,意味着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和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松紧适度。其基本政策含义在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不到位”需要填补和加强。 总的来说,这两种表述都强调的是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即对有些项目降低支持、放缓支持或者不支持,而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与流量,达到总量中性和结构优化的效果,应当是当前最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可以有效配合制度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选择。 关于2005年财政政策的走向,其主基调应该是稳健的。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已经形成了共识,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建设国债将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酌情调减其绝对数量。同时,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将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创新做大经济与财源“蛋糕”,不断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使得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今后一段时间,在已有的局部减税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尚可用的一些减税空间,来和今后必然要大力推进的税制改革相结合,水到渠成地发挥减税效应。 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将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所谓“控”是指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资金将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同时力争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平台。 此外,政府也要审时度势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注重调节收入分配,鼓励消费,并积极合理调整区域经济关系,逐步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