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灾难考验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11:45 公益时报 | ||||||||
作者:宋宗合 -如果海啸发生在中国该如何应对? -爱心捐赠何时不再战战兢兢?
-捐赠资源会不会“风”过无“痕”? 印度洋海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距离我们虽然遥远,但惨烈的苦难让全世界那么多人的心聚拢在一起,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目睹到受灾国家的人民正在经受痛苦,人们感同身受泪眼婆娑,进而纷纷表现出极大的爱心,人们渴望用各种方式抚平灾难带给人类的创伤。 1月6日,外交部机关领导来到民政部,代表外交部机关和部属单位职工及部分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将533.8万余元捐赠款交给民政部门。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代表民政部门接收了这笔捐款。此前,民政部的干部职工也举行了向印度洋海啸灾区人民捐款仪式,据现场统计,共募集个人自愿捐款近14万元。 而据民政部“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协调办公室”公布的数字,截至1月10日,中国大陆民间援助海啸灾区捐款累计已达15351万元。 考验一:如果海啸发生在中国该如何应对?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海啸对中国的备灾、减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缺少准备或者说没有清醒的防灾、减灾意识,人的生命是相当脆弱的。 “在自然灾害面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会很快消失,人类共同体甚至是整个地球,在自然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对于这次灾害我感到非常震撼,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我们,像我们这样一个灾害意识还不够强的社会,一定要想到灾害离我们不远,灾害就在身边。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这么多年的磨炼,中国在防震减灾等方面有一系列的经验准备,如果中国出现印度洋海啸这样的灾难,中国的抢救措施是可以应对的。 “最近几年,我们大幅度地提升了灾害应对能力。有一个实在的例子,就是今年的‘云娜’台风在浙江登陆,台风中心风力已经超过12级,我也到了现场。正是因为我们有准备,所以把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接着‘艾利’台风在福建登陆,由于事先有所准备,进行了上百万人的提前大转移,所以人员伤亡很少,几乎没有。就目前来说,我们对于灾害应对能力规定了四级响应,写得非常具体,24小时之内要干什么,每个处干什么,副司长、司长干什么,向谁汇报,汇报什么,都非常具体,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流程。 “每一级响应都包括灾害损失情况、启动程序、响应措施、响应的终止,四级响应都是最具体的,做了各种预案。” 考验二:爱心捐赠何时不再战战兢兢? 一场全民关心的爱心捐赠活动刚刚开展,就有媒体爆出有人假借捐赠骗钱,怀有爱心的人们虽然热情不减,但还是在心里打了个问号——我的捐款安全么? 据了解,在这次募捐过程中,目前出现两种骗局,即福建省一位叫邹启方的人打着北京市红十字会募捐的名义,把写有他个人银行账号的短信发给他人进行骗钱。此外,一家叫“北京飞梭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的单位利用名为“中华慈善总会”的废弃网站(中华慈善总会真名叫“中华慈善网”),公布银行账号接受社会捐赠。 也许不能责怪媒体好事,废弃网站很快被网络管理部门关闭了,手机短信骗钱的人也很快被处理了,但捐赠渠道的风险一直像冷雨一样狙击人们的爱心。 早在1月1日,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民间捐赠活动的紧急通知》,强调本次捐赠活动坚持自愿原则,杜绝各种形式的非法募集活动。通知明确强调要加强对捐赠物资的管理,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款相符、账目清楚。此外,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募集活动。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指出,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我国的社会捐助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在我国救灾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社会捐助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多头募捐、强制募捐、挪用善款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奉献爱心的积极性。 庞陈敏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律对捐赠的规范不够。虽然我国在1999年6月出台了《公益事业捐赠法》,但在实际执行中操作性不强,执法主体缺位,募捐主体不明,法律责任不定,造成目前在全国募捐市场管理缺位。 据了解,民政部最近已就社会捐助问题专题向国务院报告,并积极与立法、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着手推进社会捐赠法制法规的建设,准备出台《社会捐助管理条例》,明确受赠主体、募捐主体资格以及义务,合法保护捐赠方和受赠方的权利;明确募集活动的主管部门,确定公开募捐的范围、捐款的性质、公开募捐的程序,明确法律责任、监督方法,杜绝多头募捐情况的发生。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捐赠活动,《社会捐助管理条例》可能会出台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将发现、培育一些公信力强、知名度高、管理较好的民间慈善组织。 考验三:捐赠资源会不会“风”过无“痕”? 爱心捐赠仍在继续,我们已经将内心深处对于灾难的同情倾力释放,已经将一己之爱传递给苦难中的同类,我们获得了他们的感激与尊重。 然而有人认为,这样的风潮裹挟着我们的视线投向了比邻之国,大部分人似乎忽视了身边的灾难。车祸、山体坍塌、矿难等不可忘却的灾难同样渴望有爱心来安抚救助,请不要以分身乏术来搪塞自己的捐赠行为,虽然人类在灾难面前没有远近之分,但请不要影响了经常性捐助行为。 这样的呼吁让我们警醒,但仍然不是一个清醒的答案。这样的突发灾难下的爱心爆发,其实也正如没有力量可以控制的海啸一样汹涌而出,没有谁可以控制分流,在爱心资源萌生的前提下,苛责是没有必要的。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给记者一个这样的回答,“爱心资源的分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钱人可以在海啸灾难时捐出一大笔善款,对于日常性捐助他仍有能力表示爱心,而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人来说,不能说他不关注身边的小灾难,只是能力有限,他们可能在这次海啸大灾难中捐出了自己的心意,对于一般性日常的慈善行为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公益资源是不可限量的,这就需要引导,尽可能地引导其合理分流。” 热情高涨后的捐赠市场会出现低潮,这样的担心是合情合理的,问题在于捐赠真空下的公益活动如何做到不停滞且依然有声有色?这也许是一种理想,但渴望它能实现。 好在灾难之后,确实有一批艺人和企业家改变了自己的公益意识,准备成立一些个人基金做持续性公益活动,这一点让人欣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