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集体冷漠的困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9:34 新京报 | ||||||||
在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一名流浪人员因病生命垂危,镇政府民政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向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请示一圈后,没有结果,最后自己也撒手不管,导致流浪者最终死亡。不久前,蛟河市法院开庭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以玩忽职守罪对其作出了有罪判决。 (1月11日《新京报》)在我看来,这名民政机关工作人员不积极履行职责,被追究法
为什么会发生“集体冷漠”呢?除了道德滑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发现: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遇到危难时,如果当时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而他还没有丧失做为一个人的底线道德的话,那么见死不救会让他产生深重的罪恶感、内疚感。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可以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旁观者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从而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在吉林发生的这场惨剧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责任分散效应”。这位工作人员层层请示的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寻求如何处理的指示,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寻找减轻罪恶感、负疚感的理由。 假如人的道德动机都是非常纯洁的话,“责任分散效应”就不会出现。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动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所以一个让人感到很灰心的现实是,由“责任分散效应”导致的“集体冷漠”,在没有外部强制力存在的情况下,很难破解。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前段时间有人呼吁在刑法当中设立“见死不救罪”,应该说是切中时弊,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通过各种形式加重“集体”中的特殊职业人员,如党、政、军、警和其他公职人员“见死不救” 的成本,还是可行的。因为他们的行动主导着社会风气,如果他们能够率先伸出援手,就有可能感染其他人,最终打破“集体冷漠”的困局。 □邬凤英(北京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