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不出众的贫困生其实可能更需要帮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8:54 新京报 | |||||||||
日前,本报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出了“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活动,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1月1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文奎向记者表示,目前,扶贫基金会资助高校贫困生的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例如,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捐助工作出现了一种“马太效应”———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很多人都会选择捐助名校贫困生,越是名校,国家的拨款、社会的资助和学校本身的资助,都远远高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林类高校(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
社会捐助力量向名校集中,其实这样的现象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当前,社会对于学校贫困生的捐助,出现了一种“优胜劣汰”的倾向,在希望工程等许多慈善活动中,许多捐助者都会预先对受捐对象提出“品学兼优”之类的条件,媒体对于贫困生个案的报道,也常常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生活态度乐观、勇于自强自立等等。名校的学生由于符合这些公众参与慈善捐助的价值偏好,往往容易获得受捐助的机会。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不仅是成绩优异的贫困生或名校贫困生需要社会的帮助,更多没有“浮出水面”的贫困生———那些处于中西部高校的贫困生,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贫困生,也需要帮助。我们不但应该帮助那些素质优秀的贫困生顺利成材,更应该帮助那些成绩并不优秀的贫困生走出人生的泥潭。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处长张浩明去年表示,“大学校园贫困已成为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机会”。可以看到,贫困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逆境,能突破这种逆境获得学业的成功的人毕竟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人则在逆境之中难以自拔:一来,经济的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业,正如本报报道中提到的贫困生小龙(化名),20元是用来报考六级还是留下来当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这个问题严重困扰着他。此前,有大学的调查显示,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出现了两极分化,少数成绩优异,多数为中等偏下。在华南师范大学,甚至出现了30%贫困生的学习科目需要重修的现象;二来,知识面狭窄以及交际锻炼不足,加大了贫困生打工挣钱维持生计的难度,他们整日为生活而奔波,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而在那些中西部高校,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高校贫困生找份兼职工作,则更加艰难。 可见,学习成绩不好,难以自强自立,生活态度消极,这很多时候不是那些“水面之下”贫困生的错,这其实是贫穷对他们所造成伤害的一部分,社会不应该忽视他们。 所以,当学校在与慈善机构合作进行捐助活动时,当媒体在报道贫困生的困境时,有必要、也有责任让这些并不优秀的贫困生也“浮出水面”,公众也应该转变观念,抛弃“好生差生”的偏见,向这些并不优秀的贫困生施以援手。 此外,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对目前高校资助贫困生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在扩大奖学金的发放范围,帮助优秀贫困生的同时,也应大幅度增加助学金的总量,规范助学金发放制度,使那些成绩较差者也能获得帮助。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不管他是优秀还是平凡,只要当他面临着彷徨、无助,只要他正被生活的困境所煎熬,我们都有责任向他们传递社会的关爱。这一理性的人文关怀准则,应该为每个人所牢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