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2005年还有审计风暴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9:15 南方日报

  作者:周虎城

  回顾2004年,会有许多关键词留在国人的记忆里,其中一个就是“审计风暴”。审计部门的当家人李金华在年末接连当选中央电视台和南方周末的年度人物,佐证了审计在去年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的正面意义在于不仅降低了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而且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在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李金华一再强调,他并不希望掀起风暴,也相信2005年不会再刮审计风暴。李金华是胸有成竹、有把握的预测,还是仅仅看似美丽的一厢情愿?

  先来看看审计风暴所带来的“显效应”: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10月底,已上缴财政各项资金208.72亿元,滞留、闲置的财政资金已按规定下拨239.27亿元;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完善各项制度规定87项,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新华社2004年12月29日消息)

  这样一个结果较为充分地显示了中央政府对审计行动的支持,促进了政府财政公开化、程序化。但是否这就代表审计行动能一劳永逸,2005年不再刮大的风暴了?

  出于善良的愿望,和李金华审计长一样,我也对2005年的审计工作抱有期待,希望2005年审计部门的担子能轻一些,更多的部门加强规范化管理,多为中央分忧解愁,而不是慷国家之慨,打着集体的旗号满足小我的私欲,并导致公众利益受损。然而善意毕竟只是善意,它不具备约束性。即使审计报告本身,倘若各级领导不重视,政府问责制推行不力,也极有可能落为一纸空文。李金华在其母校中央财经大学演讲时,就曾直言心中最大的矛盾与困惑是:面对审计出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落实和追究审计责任?

  公开发布的问责结果不代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有许多“隐效应”存在其中。审计署在去年披露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长时间就存在的问题,只是没有人敢去碰它,也没有人真把它当成一回事。李金华在中央领导支持下,“空谷中一声呐喊”,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在内的财务问题被公开,方才引起社会注意力的聚焦。

  但是光靠审计机关的审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2004年我们的骄傲是拥有一个具备公信力的审计署,悲哀呢?依然是只拥有一个这样的审计署。即使政府问责制、审计公告制度等渐趋浮出水面,也只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努力不付诸东流。可这并不是2005年不再刮审计风暴的充分条件,谁能保证那些出了问题的机关不会重蹈覆辙?

  根子还是在审计的对象那里。如果被审计部门依法行政,以公共福祉和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审计风暴便无从谈起。读审计报告,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贪污腐败、挪用资金或者决策失误等行为,都与相关领导人未能依法行政有关。由于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人的权力没有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在投资或预算的执行中,他就很容易不依法行政或者钻法律的漏洞。

  当然,如果所有的公权力部门都能像审计署一样,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办事,公共治理便会走上良性轨道。但这种“如果”毕竟只是如果,理想主义色彩过浓。建设法治政府,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加强约束与监督,杜绝任何机构超然于法律之外。

  李金华有一句话说得好,审计要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就必须成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看门狗”的实质是忠于职责,依法办事。如果其他机关都能如此,我看审计风暴的可能性自然就会消减至无形。不然,2005年,审计风暴依然是高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难保不会卷土重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审计风暴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