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公款拜年痼疾须下猛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3:49 红网 | ||||||||
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从中央到地方遏制“公款拜年”的通知、禁令也一则则,一条条,季节性地纷纷出台。继元旦前夕“两办”、中纪委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不得搞相互走访等拜年活动之后,陕西、 河南、辽宁、江苏、四川等省也专门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不准下级部门给上级领导拜年,不准下级部门借拜年之机宴请上级领导,对节日期间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人,一律先行免职,再按规定处理。(1月8日《成都商报》)
按理说,亲朋好友、上下级之间拜拜年,互致节日问候,借以融洽关系,增进感情,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这种原属于个人消费的友善行为,却由“私”而“公”,变成了一股影响极坏的腐败之风——公款送礼。这种变味的“拜年”法,“拜”疏了党群干群关系,“拜”歪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拜”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群众对此颇有怨言。 “公款拜年”名目繁多:有的往上级部门送土特产,名曰做广告,扩大地方知名度;有的给有权部门和个人送“信封”、发“奖金”,名曰资询费、指导费;有的给有权人家的老人、小孩塞红包,名曰“压岁钱”;有的是单位之间互相送礼,公家出钱,个人得利……不少单位的领导在“公款拜年”的档次上互相攀比,从农副产品、名烟名酒到彩电冰箱、金银首饰、有价证券等,无所不敢,无所不为。 “公款拜年”者的托词大多冠冕堂皇,但终难掩盖其背后包藏的险恶用心:有的是投桃而报李,搞感情投资,以期日后得到领导“关照”和“提携”;有的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借拜年来封上级的口,以博得好名声;有的则是为了中饱私囊,小额“拜”年,大额报帐。归结起来说,拜年只是某些人谋私的一个幌子,他们真正要拜的不过是权、钱、名罢了。 为遏制此风蔓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但收效甚微。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四不准”、“五不要”、“八严禁”的背后,公款拜年势头不减,“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少数私欲膨胀的“公仆”,也早就对此等例行公事的“行政辞令”产生了“抗药性”,在“公礼”横行的春节前后,大肆敛财。 由此可见,遏制“公款拜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通知和禁令,而是严格按通知和禁令狠抓落实的决心和行动。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找准了“病因”,在最近下发的通知、禁令里,处理的范围和硬度不再是“一般”或“原则上”,而是“一律”;处理的标准是“先行免职”,而不再是“批评”“教育”。如果节后,那些公款拜年或违规收礼品、礼金的人果真被“一律”“先行免职”时,有关的通知、禁令才能成为一道“防火墙”、“高压线”,具有震慑力和杀伤力!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