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部中考改革看低信任度社会的改革成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0:20 中国青年报 | |||||||||
韩福东 寻求完美的考试录取标准,作为一个量化时代的新乌托邦,在2005年伊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据《郑州晚报》报道,《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导意见(试行)》已经正式在参加课改的试验区推行,一些笔试之外的内容史无前例地被列入中招成绩范围。如果初中毕业生被确认孝敬父母、参加升国旗仪式、平时学习
最近一期《中国新闻周刊》也作了题为《中考改革:分数不再是惟一》的报道。报道称,教育部正低调推行一次旨在改变“只按分数选拔学生”的中考改革,到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500多个,除西藏、上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实验区,中考改革全面推广。按计划,到2007年,将有20多个省区市全面实行新中考。 这个变化实在有趣,尤其在招生丑闻层出不穷的时候。在考分几乎是惟一录用标准的情形下,各种潜规则尚能大行其道;在招生标准变革之后,如何保证“能否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这种主观性极强的考核,不成为一种借口? 现行的中考及高考制度有缺陷,基本上是考分决定一切,而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者的存在,表明这种“考分决定论”具有“遮蔽”天才的可能性。我国长期存在的“保送”制度,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一领域有特长者采取的变通举措,是对“考分决定一切”的修正。但在实际运作中,“保送”制度并未完全取得政策制定者预设的结果。 不可能有一项完美的制度形式。制度的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应对人性缺陷的产物。我们只能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制度形式中,选择最适当的、成本最低的一种。我们不妨结合现实分析一下,“只按分数选拔学生”的制度形式被扬弃之后,新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较老规则缺陷更少? 据报道,郑州中招改革举措出台后,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中间引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受访的大多数家长对一些评定标准存在质疑。 大多数人不信任新的招生规则会公正公平,这将极大增加改革的运行成本。除此之外,我也相信大多数家长担心的暗箱操作和腐败问题,在新的录取规则下继续存在。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所说的低信任度社会,实际上是指一个道德信用度低的社会。他说:“最有效的组织是建立在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的群体之上的。这些群体不需要具体周密的契约和规范其关系的立法制度,因为道德上的默契为群体成员的相互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福山是在谈一个经济组织的有效性和社会美德之间的关系,而我认为,信任度的高低,同样关系到经济组织之外的一切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在一个道德信用度很高的社会,招生中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只按分数选拔学生”的弊病,同时在道德信念的约束下,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是一项不错的制度安排。不过,中国当下的问题恰恰是道德信用度非常低,而相关的制衡机制又没有建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赋予主事者对不易量化且主观性强的事项以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