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科学发展观统率中国经济 > 正文
 

强度力度深度均前所未有 今年又是一个改革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6:06 中国经济周刊

  从去年底开始,理论界、舆论界都把今年定位为“改革年”,称今年中国的主题将是“改革”。乍听起来不免困惑:中国27年来一直都在“改革开放”中行走,什么时候停止过或没有“改革”呢?

  诚然,改革一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大方向。而今年之所以更加强调改革的重要,是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较前不同,改革的强度、力度和深度要超过以前。

  一方面,今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最后汇总的一年,也是敲定明年开始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一年,各种计划内的重要经济项目等都将要看到相应的结果;今年又是中国加入WTO落实市场全面开放的最后一年,将成为中国对外资的“市场开放元年”。另一方面,今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改革实践第三年,是新一轮加强宏观调控的第三年,是经过过渡、转折继而需要突破的一年,调控和改革已到了出效果和有结果的时候了。因此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有更强劲的改革动力在发生作用。我们也曾称1994年为“改革年”。那一年,是在1992年—1993年经济过热的背景下开展的。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被称为“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经济纲领”宣布,要“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当时中央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出了“改革新政”: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企业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当时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加强中央政府的主导力量,治理地方以及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散乱。后来历史证明,1994年的改革非常关键,为日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甚至躲过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历史似乎有惊人的相似。2005年也是从2002-2003年甚至仍然难以根本抑制的2004年经济过热的背景中走来的。但与1994年不同的是,那时面临的是怎么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压力更多来自国内,来自地方和既得利益权势集团,那时要解决的是改革什么的问题,而现在面临的不仅是要防止通货紧缩,还要预防通货膨胀的问题,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际,要解决的是如何改革和如何落实的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改革本身也到了值得反思总结的时候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尽管源发自农村,是由下及上发动起来的;但后来的推动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尤其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也即由上及下推动的。这样使改革短期之内因目标明确而不乏效率,但长期来看容易与改革初衷不尽一致,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及攻坚阶段后,改革越来越触及到改革者自身或既得利益集团时,改革就难以推进。改革本身呼唤改革机制的要求也就自然出现了。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在商务部成立后公开坦言,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损失某些少数人利益,改革首先就要敢于革自己的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也直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经济制度性的问题上。由此来看,2005年的改革,尽管改革的力度有可能出于稳健的考虑不会太大,但改革的深度无疑将加大,尤其是已经构成改革障碍的体制性、制度性的问题将到了不得不动刀的时候了,而由下及上的改革动力也将更多地与由上及下的改革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改革年”的改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商务部新闻 全部科学发展观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