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新财经》2005 > 正文
 

新财经:直接引进吸收技术 日韩经济成功启示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3:24 《新财经》

  文/涂东晓

  日本、韩国经济起飞的经历,对所有后进国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韩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一般被概括为出口导向型。不过,这一提法掩盖了更多的事实。事实上,无论是日本或韩国,在经济腾飞阶段,对外国直接投资却几乎关闭了大门。
例如即使到了1986年,日本只吸收外国直接投资8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吸引外资就已达到19亿美元。在韩国,为了控制外国直接投资,保护本国产业,在1960年就制定了《外国资本引进法》,限制外国资本进入,并且,韩国引进外资的重点是放在利用国外贷款上,而不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日韩经济成功的真正意义,在于出口导向背后所暗含的日韩国内企业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与美欧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直接竞争。

  竞争,首先在国内企业间展开,在国内高强度的竞争,使得日韩企业不断改善效率并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以获取竞争优势,自己的生产能力有了迅速增长。这种生产能力的增长与它们劳动力成本优势相结合,很快使它们的产品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于是日韩企业又走向海外,与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同台较量。而由于有着成本上的优势,日韩企业不至于被击败,同时这些企业有了向先进企业学习的充分机会,这些高水平的竞争对手对它们的意义却是高水平的研究与模仿对象,而击败竞争对手的野心,加快了它们在管理、营销、研发能力上的持续改进。于是当成本优势不断减弱之后,日韩企业经营能力、技术水平已足以与原有那些先进企业一较高下。

  由于有着国内市场的保护,日本与韩国在获取国外技术方面就显得更为从容与理性,远不如中国企业目前这样的急迫。

  对日韩而言,直接从国外引进并消化吸收是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

  以日本为例,仅1956~1961年六年间,日本引进技术达1152项。据统计,日本在1955~1970年的十五年间,用了不足60亿美元的外汇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先进技术。日本在掌握这些新技术方面,节省了2/3的时间和9/10的研究开发经费。同时,日本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达1∶10,从而在这些引进技术基础上,日本很快形成了自我开发能力。

  韩国引进技术基本模式与日本大同小异,不过,对于经济发展年代更晚的韩国,也已出现了韩国企业直接到海外投资以寻求技术的苗头。

  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国外直接引进了大量技术,并充分消化吸收。在技术进步及效率提升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之下,日韩最终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跨越。然而,日韩这样的成长模式在中国已经完全行不通。

  首先,从竞争格局来看,日韩模式,不仅仅是限制外国直接投资,而且还包括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种方式,在当初的冷战时代,可以被西方世界所接受,但到了现在,这样的出口导向在政治上已不具备可行性。同时在目前的形势,中国已经不可能抵制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全球化意味着,如果国际直接投资不进入中国,它们也会寻找另外的接纳国,同样可以实现低成本制造,这对中国而言反而得不偿失。

  从获取技术方面来看,一方面,日韩能够较容易引进大量先进技术,本身有着一定的政治因素与当时企业对技术转让的宽容态度,而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状况就要严峻许多。

  而更紧迫的原因在于,正是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拥入,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的是若不能很快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即将被外资击垮的风险。对最重要的竞争武器:核心技术的追求,使得中国企业已经很难像日韩那样采用引进技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事实上,竞争压力逼迫它们要采用更为快捷的方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引进技术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